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选工作的冰淇淋模型


  Managershare:从某时候开始,当我再听到这样的提问,我知道,对方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可信的听众,听他/她一边说一边自己理清思路。
  这是基于实践的策略选择。
  举个例子:快要毕业的小伙伴,有那么几个月,一直在找工作,一直希望现有几个工作机会的优点可以集合在下一个机会上。然而这希望还没实现,现有的几个机会的答复期限近在眼前,不能拖下去。最终,她从现有机会选了一个。
  是不是似曾相识?
  坦白说我找工作也有过差不多的想法,遗憾没能及时遇到一份可以兼备其他选择的优点的工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那就接受这现实吧。不仅当时的我是这么做的,我这小伙伴现在也这么做了。
  谁叫我们遇到的是同一种博弈,其特点就是包含时间这个看不见的参与者。
  这对手可能有多厉害?我会建议引入冰淇淋模型帮助判断。
  这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源于由美国经济学家迪克西特和巴里合著的博弈论入门著作《策略思维》里面一个案例,关于两个小朋友就如何分享一个冰淇淋蛋糕而进行讨价还价,现在我归纳为冰淇淋模型。
  表面上看,这是发生在两个小朋友之间的博弈,其实不然,实际上还有一个参与者,这就是时间,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这个冰淇淋蛋糕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一点一点融化。结果,这场讨价还价或者说博弈就有了一个隐含条件,这就是如果他俩不能迅速达成共识,那么冰淇淋蛋糕就会融化殆尽,到那时,不管他们达成什么方案、谁能不能按照自己的小算盘顺利拿到大头,都没有意义了。
  围绕选工作而来的博弈,一旦附带一个答复期限,就引入了时间这个博弈参与者,必须考虑在内。
  而时间作为参与者并不仅仅出现在找工作的博弈里,冰淇淋模型也不是唯一解释这状况的办法。
  比如,俗话说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以及广州话里的"苏州过后无艇搭",都用一个"过"字说出了基于时间的选择。
  除了时间这个参与者容易被忽略,关于选工作的博弈,还有一种情况是不自觉就变成跟自己讨价还价。
  比如,常常听到朋友抱怨工作如何令人不开心(我也会抱怨),而造成各种不开心的原因,从他们的叙述来看,可能是老板,可能是同事,可能是工作过程必须应对的外部人士,或者都有……但一般就是听听好了,谁会听对方抱怨一次两次就劝人怎样呢,除非对方持续抱怨一段时间,然后,在听众这边,听多了难免就会想,既然这样不开心,为什么还要继续,为什么还不提出改变,包括辞职走人?
  当你像我一样实在忍不住要把这问题提出来,奖品就是有机会看到让对方持续不开心的真正原因。
  这可能是要供房、要养家、要攒钱去旅行、去创业、去结婚……这都是我们给自己设的目标,我们感到不开心是因为发现这目标不容易达到。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老板、同事或外部人士各种不配合,但是,仔细想想,他们真有配合我们实现我们这目标的义务吗?
  最近我还听到一个目标,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做满一年,做满一年就走。
  当时就想提醒这位小伙伴,这目标最好不要让老板知道,不然老板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玩这试探员工忍耐底线的游戏,如果这老板真的像她抱怨的那样行事。
  是的,我这判断是有前提的,毕竟我不在现场,关于这老板的描述,全部来自小伙伴自己。
  也是基于这一认识,意识到自己并不掌握足够信息,通常我会避免给建议,而更愿意做听众,通过耐心倾听加上希望足够切题的提问,有助于对方理清头绪,确定接下来怎么做。这也是一种策略决定。
网站目录投稿: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