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更改,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许多的初中数学教师使用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加强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的效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讨论多媒体在现在初中数学课堂的使用和教学现状,和多媒体对于数学课堂的作用分析,希望能够对许多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了,高科技的发展伴随着高质量的生活。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初中数学已经要求学生学习代数和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然而,抽象的几何图案和复杂的公式,让学生不能对此有所了解,而多媒体的存在可以让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以及直观的向学生呈现解题的思路,重难点,还可以拓展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更加的有热情,解决了从前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上课辛苦,学生学习提不起热情和积极性的局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一、多媒体运用的意义 1、提升学习兴趣。在数学方面,我们中国一直很注重这门学科,但由于很难,很多学生对此提不起兴趣,感觉枯燥没有新鲜感。在数学课上常常有这种情况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 学生坐在下面一个个都是呆若木鸡的看着或者在想其他的事情[1]。而这样低效率的数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教的累,学生在讲台下学的苦。然而,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为了能够提高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所以我们可以从单一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列出多种计算方法并可以采用多媒体化让课程添加更多乐趣这样也能使试听强化并将此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达到學生主动思考问题 , 开发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黑板式的教学,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枯燥的数学知识,也提不起数学学习的兴趣。可是,在多媒体中,可以使用无线延伸让学生感悟平行,例如平行四边形俩边平行且相等,用科学化的电脑制图的过程向同学演示,然后使用幻灯片进行播放,可以在平行四边形的俩边标准为大红色,然后让两条对边一直延长,始终无法相交,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平面几何平行的知识点,再通过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例如学校门口伸缩门的花纹,引导学生在课后从中感悟平面几何的知识要点。 2、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们都是在黑板上板书、讲练习,太过单调和理论化,这些都是以老师为主,学生无从参与,学生头脑中没有可对比的东西,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已经失去兴趣[2]。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事先录制、收集好与课堂相关的材料,准备好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课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调用清晰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在学习情境中融合本章学习的重难点知识要点,增强了教学的内容的形象性。让学生更加清楚的的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3]。例如,在抛物线的性质学习的单元,教师可以在多媒体PPT中准备生活中的抛物线的例子,如校运会某某同学参与铅球比赛,铅球在抛起和落下时的轨迹,从而向学生解释抛物线命名的由来,其次,在趣味性的彩色图像上标注铅球抛出的最高点,抛出的距离,最高点距起始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根据原图画出X轴和Y轴,确定同学的投掷起始点为O,在抛物线中代入最高点的坐标,周期,从而求出该同学抛掷的铅球的轨迹方程。通过本道例题的演示后,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一小孩在悬崖上向海面抛石头的画面,让学生根据图片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求出该石子的运动轨迹的方程,从而达到以一举三的理想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体会课本中枯燥的性质定理,也从侧面激发了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运用的问题 在实际的多媒体运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的学校里面只片面的追求多媒体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只有评优课或是有领导前来视察才临时制作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失去了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还成为了一个形式主义的"空架子",对学生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而一些评优课也是这样,把多媒体课件当做评价的标准之一。而有些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浪费了资源。有的教师只片面的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设计课件是忽略了教学的意义,滥用动画,只盲目的添加大量的声效和图案,课件设计的太花哨,结果同学们被这种场景所吸引,看似在认真听课,其实并没有在看所教的知识内容[4],没有将数学知识有机的与情景动画结合,降低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这样反而对学生学习有所干扰。而现在有的教师更甚直接把多媒体代替了板书的教学,把整节课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师只要在课前做好得课件一页一页放出来就行了,其实这样是不好的,原本教师在板书的时候需要一点时间,而这个时间了以给学生们审题、思考,而教师们使用多媒体以后都是快速的播放课件,没有给到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是从原始的人为大量灌输知识变成了电脑的大量灌输,本质没有改变,反而会在原始的教学基础上使得教学的效率大幅度下降,让学生会越来越跟不上教师的脚步。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 三、解决的措施 1、传统教学和多媒体的有效结合。多媒体的使用不能片面化,尽管多媒体的使用有很大的便利性,但是太过于依赖多媒体也有一些弊端,倘若只是一味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会出现师生间互动的生疏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是完全一无是从,例如: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动作有很大的感染力,师生的交流也很融洽。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师解决教学的难点,所以从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当中,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讲课,因此,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对此必须要有准备清晰的认识,不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初中数学与多媒体的结合不是说所有的数学内容都使用于多媒体教学的,教师们要知道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只是为了通过这一手段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抛物线的教学单元,教师可以在铅球的动态图像播放之后,在黑板板书把生活中的抛物线引入坐标轴中,教会学生如何建立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从生活化回归理论化[5]。 2、把多媒体辅教变成辅学。最新的初中数学课程实验标准,要求教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不再是一言堂的局面。所以,在引入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留出一两个课时,可以让学生适当的参与到课件的制作当中来,自己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制作课件中引入本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艰辛,让学生更加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从而上课更加认真,积极主动,也对本章的知识要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帮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接受程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一直以来,这种课件都是由教师来制作,学生虽然有所受益,但是动手能力能力没有得到加强,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和操作当中来,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操作课件,会让学生觉得有兴趣,就会让学生更加认真,学生就能更加多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图表的学习单元,可以将班级的同学分为各个学习小组,题为各个小组成员每天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做数据统计,并制作一页该组的表格,在课堂中的多媒体PPT中延伸进行评比,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图标教学的单元有所了解,也对出题老师的心思有了一个初步的底,还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习惯有一个反思,可谓是极为明智之举[6]。 3、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在笔者对省市的中学考察研究发现,尽管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是把黑板粉笔换成了屏幕,把教学内容从教材变成了多媒体课件,整个的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师为本,教师在讲台上一页页的讲授知识点,如何朗读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快速的翻到下一页,没有留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仍然被动的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对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笔者觉得,其实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要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这才是教育的重点。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当地的教育部门和相关领导,要着力培养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观点,抛弃传统的教师一人讲的思想观念,要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多媒体中思考,探究。才能真真正正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不断的深入到我们的课堂当中,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到正确使用多媒体是非常有用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對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也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多媒体教学也是不行的,所以教师们应该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从而帮助实现课堂的高效率教学,帮助学生减少课后的学习负担,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艳.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 张玉梅.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分析与思考[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2. [3] 周九星.初中数学教育现状及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J].学周刊,2013,(2). [4] 肖云.关于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J].教育教学刊,2012,(10). [5] 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7). [6] 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