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解读中美日三国的钓鱼岛心理


  钓鱼岛的敏感,不在于其他,就在于它纯粹的政治和情感象征。伴随两国历史荣辱的钓鱼岛,好像是国家的幸运岛和光荣岛,日本没有完全失去,便没有完全战败;中国没有完全收回,便没有完全胜利,历史的创伤便没有痊愈。
  9年前的一篇报道说,北京有位女士肚子断断续续疼了近20年。断时,无事人一样;续时,则痛不欲生。多方求治,都查不出病因。最后在一家医院透视,发现原来腹腔里有一团纱布在作祟。20年前,该女士在某家医院接受腹部小手术,纱布就是那次手术留下的。故事的结局是,法院判那家粗心大意的医院赔付受害者一笔巨款。
  钓鱼岛也是这样一团纱布,被留在了东亚的腹腔里,中日关系因此时时作疼。2003年伊始,日本媒体的一则报道,又触动了这团纱布,说日本政府以每年2200万日元的价格租借下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诸岛中的3个小岛。中日关系又因此"发炎",两国三方(包括台湾在内)都在喊疼。
  如果超越钓鱼岛来看中日美俄等大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便不难发现,说钓鱼岛是被遗忘的纱布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它是大国棋局中的一枚小子,但却是关节点上的小子,其作用可比它的面积大得多。
  东亚的"耶路撒冷"
  钓鱼岛肯定不是中日两国人民都要朝拜的圣城,但它确实是中日两国人民都不忍割舍的一块心头肉。它的归属与两国的光荣和梦想相伴,它的丧失与两国的失败与屈辱相随。
  1895年,强大的老牌亚洲帝国清帝国战败于新兴帝国日本,原属于中国领土的台湾岛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和钓鱼岛一起被割让给日本,日本深谋远虑地将钓鱼岛划归冲绳县管辖。
  好像国运和钓鱼岛一同被割走了一样,从此,中国在败亡、衰落和殖民地化的下坡路上越滑越远。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应当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
  因此,日本让钓鱼岛暂时躲避了被归还的命运,似乎自己也躲避了衰落的命运,到1971年6月,当美国将冲绳和钓鱼诸岛"归还"日本时,中国正在"文化大革命"的深渊里自我摧残,日本却在经济起飞的跑道上滑向蓝天。钓鱼岛好像是国家的幸运岛和光荣岛,日本没有完全失去,便没有完全战败;中国没有完全收回,便没有完全胜利,历史的创伤便没有痊愈。
  尽管有舆论认为,1960年代末联合国的一个委员会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这一消息加剧了日本对该岛的争夺,但在中日两国人民心中,钓鱼岛在政治和情感上的象征意义可能比它的经济价值更大。它似乎浓缩了人民的爱国激情,成为拒绝对方触碰的极其敏感的穴位和人们心目中的圣岛。日本每次在钓鱼岛采取单方面行动,都会点燃全球华人的愤怒情感。近日许多有关的中文英特网页,都渲染着这种情绪。
  可是,网民们忽略了一件事情,他们对钓鱼岛的情感是直白的,但钓鱼岛问题的成因却是复杂的。复杂问题不可能仅靠情感的方式解决。
  美国:保留制约手段的伏着
  钓鱼岛问题原本与台湾问题一样简单:归还中国就完了。但日本方面对钓鱼岛的特殊处理(将钓鱼岛划归冲绳县管辖)拖延了归还给中国的时间。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与中国及日本的战略关系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二战中的盟友中国,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节节胜利,正在节节变成美国的敌国;二战中的死敌日本,在向美国投降之后,由于其对美国制度的复制,则成了美国在亚洲对抗中国和苏联的盟友。
  蒋介石的台湾虽然还是美国的盟友,但到底是它反攻大陆成功,还是大陆进攻台湾得手,一时还不明朗,在钓鱼岛会不会最终落到共产主义中国手里尚不清楚的情况下,美国于1951年9月8日同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都划归自己托管。如果台湾胜了大陆,冲绳给日本,钓鱼岛给中国;如果大陆统一了台湾,二者都给日本。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世界格局出现新的因素:美苏争霸加剧,中国与苏联破裂。尼克松政府在基辛格现实主义外交理念和实力牵制战略的劝导下,采取了舍弃台湾、拉拢中国、牵制苏联的震惊世界的战略行动。被舍弃的台湾回归大陆是早晚的事。既不能壮大中国,又要利用中国,美国因此对钓鱼岛进行了富有战略远见的处理:1971年6月17日,就在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前夕,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将钓鱼岛也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但随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则表示:"归还冲绳的施政权,对尖阁列岛(即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
  这种安排的高明之处在于,既不彻底激怒中国,又为美国保留了日后制约中日两国的手段。美国知道小小钓鱼岛对中日两国的价值,其主权的继续悬置,既可以防止中日两国走得太近,又可以让美国处于随时介入的有利地位。从这个意义上,你可以认为,钓鱼岛问题是美国"医生"在亚洲做"手术"时,故意留在东亚腹腔里的一团"纱布",让中日关系不要太舒服。
  中国:让时间站在自己一边
  中国领导人知道,中国与美国的关系越改善,钓鱼岛离中国越近;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成功,钓鱼岛离中国越近;中国的国力越强,钓鱼岛离中国越近;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前景越好,钓鱼岛离中国越近。美国是不会担心一个现代、正常、友好的中国获得一个钓鱼岛的;而历史上,中国往往通过台湾地方政权对钓鱼岛行使主权,台湾与大陆统一,钓鱼岛就容易与台湾"统一"。
  因此,时间在中国一边,钓鱼岛主权暂时悬空对中国有利。正是出于这个战略考虑,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时,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提出把钓鱼岛等岛屿的归属问题挂起来,留待将来条件成熟时再解决,当时双方就这一点达成了协议。
  1978年,中日签署和平友好条约时,邓小平副总理访日,针对日本某些右派议员关于要中国承认日本拥有钓鱼列岛主权的要求,他表示,钓鱼岛问题可以留待子孙后代解决,中日双方要在更加广泛领域发展两国合作关系。
  让时间解决问题的战略价值在于,既让钓鱼岛向中国缓慢游来,又不马上激化与日本的矛盾。中国要借助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建设现代化,还要为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但问题还有另外一面:我们不能空等时间而在钓鱼岛问题上无所作为。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小动作令中国人愤怒,但平心静气地看,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为谋得岛权所采取的步骤执著、缜密、连贯、有力,而且民间与政府配合无间。
  关于钓鱼岛的主权,中国能够拿出许多的证据来支持"中国最早发现"说,但现在的问题是,日本抱定了"先占"和"长期连续的有效治理"两条国际法原则来渐渐确立自己对岛屿的主权———日本人多次在相关岛上树立灯塔、神社与太阳旗。
  所以,完全搁置争议的建议与做法有可能使中国丧失掉越来越多的主动权。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中国民间的保钓运动一直要求登上钓鱼岛进行相关活动,其目的是要借此明示中国的主权,并打断日本的"有效治理"的连续性。保钓英雄陈毓祥经常上岛钓鱼、看书的举动,理应有更多的继承者,政府也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那段历史,不应该只留下陈毓祥在日艇拦截之下为了登岛最后跃水牺牲的悲壮。
  日本:一"鱼"多吃
  时间对中国有利,对日本当然不利。所以,日本从1970年代以来,不断地在钓鱼岛问题上做小动作,而且心态越来越急躁,动作越来越频密,构思越来越奇特,其目的,就是想将它对钓鱼岛的主权欲望转变成既成事实。最近这一次"租借"奇想,可算是日本法学界最具想象力的创造,这里隐含着某些虽然似是而非但却用心良苦的逻辑。
  一是"人权变主权"逻辑。说钓鱼列岛中的4个岛屿是某个日本国民的私产,尊重私人所有权是个人权范畴的问题,它没有国界,日本政府抢先租借,从而获得了经营权,并且为此付出了成本,似乎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排他性独占权就发生了效力。其实,这是一种逻辑游戏,是法律上的自慰行为。人们只要问,那个岛主的所有权是如何产生的,就露出了马脚。
  二是得陇望蜀逻辑。2003年,李登辉关于"钓鱼台列岛乃日本固有的领土"的高论显然鼓励了日本的雄心。如果此论成立,有什么理由说台湾不是"日本固有领土"呢?都是清政府在《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的,又都是《开罗宣言》规定要归还中国的,如果通过变戏法将钓鱼岛变到了日本手里,在台湾问题上也可以玩同样的戏法。所以,赶紧先得"鱼",再望台。
  尽管如此,日本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似乎并未有志在必得的决心,倒不如说它在试验中国对钓鱼岛主权要求的决心。它的做法是放气球,如果对手不作反应,它的气球便越放越大,最后积小成大,积假成真。
  日本知道,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是个关键因素。美国用钓鱼岛平衡中日,日本也想用钓鱼岛制约中美。美国对中国的需求大幅下降或急剧上升,日本都会打钓鱼岛牌。下降时打,希望得到它,所以在冷战结束后的1990年代它在钓鱼岛上做的小动作多;上升时打,是想制造点难题,离间一下中美关系,因此在美国进行反恐战争,不再把中国视作敌人的今天,又玩"租借"把戏。
  对日本而言,钓鱼岛的妙用还不止这些。它用钓鱼岛刺激中国,来间接压制朝鲜,它知道一物降一物的道理:它怕朝鲜,中国有求于日本,朝鲜也需要中国。在朝鲜恢复核武器试验后,日本的恐惧增加了。当美国准备通过联合国来解决朝鲜问题时,日本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外了,打钓鱼岛牌,可能是一种警告。
  日本打钓鱼岛牌不仅给中国、美国和朝韩看,也给俄罗斯看。2003年1月中旬,日本首相小泉访问俄罗斯,自然想和俄罗斯谈谈北方四岛问题,拨弄拨弄钓鱼岛,一方面是通过疏离一下中国,来亲近俄罗斯,它参透了中俄之间的微妙关系;另一方面是想告诉俄罗斯,它在领土问题上很固执。
  来源:南方周末
  心理延伸:
  专业测试:气质类型测试
  心理FM:我们心中的蛀虫
  治愈系图片:温暖是一种小确幸
  现实中不敢发出的声音,留在这里!》》》树洞:说出你的秘密
网站目录投稿:天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