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四川一高校在刚一结束为期一个月的军训生活之后,又将大一新生全部带到一块农田中,组织学生拿起各类农具,在田间地头体验挖地、锄草、播种等农活,以此感受劳动生活。这是该校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入学第一课, 即劳动教育课。 据悉,这是该校多年来坚守的传统和惯例。这种别具一格的第一课,着实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时下,这样的活动即使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里也早已不见了。学校劳动课也似乎是昨日黄花了,学校很少组织学生体验。 笔者认为,很多学校放弃劳动教育课,不重视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思维及现状,已严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健康良好发展。因此,新形势下,劳动教育课决不能消弱,还应进一步加强。 首先,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改革都是一个舍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扬弃过程,教育改革也不例外。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课的应有地位予以肯定,并将其提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来认识和理解。通过这一主旨精神,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教育课依然是现阶段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其次,时代变革,虽然很多孩子不再分摊家庭谋生发展的体力劳动,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不可或缺。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即便是在偏僻的农村,也较少有孩子上山、下地帮助做农活儿。甚至是一般的家务活儿,也很少让孩子去做。早先受人羡崇的"木瓦匠"等职业,现在也早已时过境迁,找个青年学徒都无人接应,由于家庭和社会对这些职业的不重视,导致孩子也无心去专注这些劳动及其价值。这样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人才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再次,家长要切记,劳动是孩子立世从业之本。在"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启示下,家长普遍重视自己孩子的读书和在校学习成绩。一些家长对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如洗衣、做饭、清理卫生等宁肯自己做也不愿或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做。长此以往,使得很多孩子即使长大后还离不开父母的羽翼,不能独立自主。 笔者认为,欲求还原劳动教育的本意和初衷,重要的还在于引起学校和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常言说,"俭以养德,勤以补拙"。勤于劳动的价值观会使一个人更加精神,也会给孩子带来行动上的自觉。 军训过后的第一课,不应仅仅是报道中四川高校的"单打独斗",而应成为更多学校的普遍行为,也不仅仅限于开学后的第一课,而应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