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其实就是不完善,或称美中不足。当残缺存在于美的整体中、折射出美的内涵时,局部的缺陷恰好衬托出整体的熠熠闪光,由此构成的残缺之美,却可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原因何在?残缺之所以为美,因其体现了真实和个性。人或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白璧"与"微瑕"往往结伴而行,惟其残缺才能真实反映本来面目。关云长"走麦城"的败绩,正如他"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经历一样,惟有其人才能铸成如此缺憾。可见残缺之美最能反映人或事物的鲜明个性特征。 残缺之美如同愈嚼愈有味的橄榄,发人深思,倘若把现实想象得过于单纯而美好,稍遇挫折就易于一蹶不振。古诗说的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向世人昭示了"千帆过"、"万木春"的光明前景:在不完善中追求完善,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把握现实中创造未来,在对缺憾的超越中拥抱新的生活。 残缺是一种美,它调出了生活的滋味。断臂的维纳斯、轮椅中的霍金斯、落日的残阳赋予生命的唯美意义。古迹的剥落,长城的断垣,重圆的破镜各蕴涵着缺憾的幽美凄情。残缺虽然使你沮丧、焦虑、懊恼、厌弃。 曾看过这样的一侧故事:"一位和尚每天晨曦挑水灌养后院菜地,因桶漏遗水,便后就修补上了。然而,过段时间后发现路旁的花草渐渐地泛黄了。"原来挑水浇灌菜地时,也无意中给花草带来了益处。 如果任那缺口"将漏就漏"下去,我们仍可看到那些美丽的花儿,可爱的小草。也许,两全其美该懂得迁就弃与取的比例,也许,"矫柔照作"与自然是有差异的,也许原本的"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需要人们的豁达与善待。要不然世间的长河什么会有那么如此的奇迹。只因为这样,才有畸人的泪痕与烙印,才有刻骨铭心的沧桑。 盲者的贝多芬他是神圣的,能让他在困境中燃起生命之火,用交响乐动人的旋律去让人间聆听,用心灵去温暖世界的每个角落。也许,残缺本该无所谓的对与错,固然是如何的对待,不应点点的琐事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重要的是化险为夷,然而,这残缺恰恰也不是一种美吗?断臂的维纳斯不也正是姗姗来迟的提醒这一点吗?即使她无可与强健的体魄者媲美,但她用智慧和理念弥补那份残缺,毅然闪烁为世界的神圣天使! 或许,沧海一栗的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些许残缺,倘若杞人忧天,那也是无济于事的 。仰望我们的来时路,只是坦荡,只是直线,就很满足吗?人,有"残缺"没有关系,可怕的是不谋进取,那样才是真正 的"残缺"。 让明亮的慧眼识破事物的两面性吧! 而且,还要付出行动,不能做思想上的狂者,行动上的乌龟。 或许,人,生来注定在风雨中挣扎与荡漾。天宽地阔,上苍也许周全不了每个苍生,既然它恩赐的空间与土壤,让我们生存的能力和资本,我们就该学着会去把握,去求索,或许生来卑微,可我们会全力以赴的尽到更好;或许容貌丑陋,可要记下"我本善良",心中还有真善美的追求;或许肢体不全,但我们仍然有明智的双眼,健康的心灵。而面对微颇的种种"残缺",我们又什么能错过人生这趟风景,舍弃灿烂的梦想,美丽的憧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