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逍遥游的读后感大全


  《逍遥游》是一本由李师江著作,远方出版社出版的201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逍遥游》精选点评:
  ●我記得有一章是寫得不錯的,太久之前讀的,記不清了
  ●粗糙原始生猛
  ●寻找痛击人性,淋漓尽致的文章,象王朔象李师江,象周星驰
  ● 什么鬼 什么鬼 什么鬼
  ●"不正当的生活是我们追求的目的。":)
  ●对了我的口味,后面索性把作者其他的文看了一番。
  ●原来文学青年的生活是这样狼狈不堪。
  ●蛮有意思
  ●刚开始觉得这本书买亏了,看着看着有点看出"快意"两个字。是一本顺溜的小说,合上书,觉得还不错,让人挺畅快。
  ●很轻松,读起来爽
  《逍遥游》读后感(一):一场牢骚
  小说的实在是无庸置疑的了。写得颇有现实感的,能给有几分警示和启迪作用。这很好。所以推荐众人读一读。尤其是大学生那个年龄段的人。
  喜欢作者的这段话:
  "一部小说,从社会意义上可以得到上千种解释,上万种评价;但从艺术上,只有一种,就是一种感觉,就是会心一笑。这种人既是读者,也是朋友,更深地说,是知己。他看到的是你的才华也看到你的漏洞,无所谓,只需要感同身受的瞬间,是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的战友,是白驹过隙的人生夹缝中的隐士同道。"
  呵呵,相信作者,他借这小说发的这常牢骚,会收获很多"会心一笑"的。
  《逍遥游》读后感(二):70生人:热爱你的生活
  说这本书很好看吧,也不是很好看;说不好看吧,我又看完了.就象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一样:"我知道我的书只事业一部分人阅读,他们既不想从我的书里得到什么教育,也不想得到道德启示,他们只是阅读,然后跟我会心一笑."
  在书里,作者确实很逍遥,象神仙一样的过着他的痛苦,艰苦,辛苦和苦尽甘来的日子.尝尽人世间的冷暖....哈哈,那是没有的,作者也只是看到了生活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他的书只合适一部分人阅读.
  不过,现在很多报纸,杂志,网络和各种的媒体都在报道80后的生活和思想,似乎把70后的都遗忘啦,要在早先的课本里,现在的70后,现在大都35岁左右的人可是应该被称为"中流砥柱"的呀~可见这个社会是如何的恩宠80后的人,就象一个溺爱的母亲,这个孩子越是不会叠被子,就越是要给他买PSP,IPHONE,只剩70后的人在阴暗的厨房角落里默默地烧火做饭.
  书是拿来看的,是用来学习的,也是拿来消遣和娱乐的.这本书,不是很厚,如果看情节,说不上来好看在哪里,迅速翻一遍也就这样了;如果你想从他的字里行间找点什么来回味一番,这样你就会看得很慢,因为作者的确写得不错.只是我不能告诉你不错在哪里...自己去看.
  只是每个人的青春都象是一个婴儿出生的过程,你在疼痛中挣扎,越是落魄的时候,越有从子宫里往外挣扎的充实感.
  这就是要你学会享受生活,无论生活是怎么样的,过程始终是迷人的.希望大家都热爱你的生活.
  《逍遥游》读后感(三):谁在哪里遇到谁
  小说即是生活。生活就是谁在哪里遇到谁。
  我庆幸自己读李师江的顺序与他小说笔下人物的人生阶段相一致。先读的《中文系》,大学时代的故事。再读的《非比寻常》,后大学时代福州城里解开几年的结。再读的《她们都挺棒的》,京漂时代的故事。再读的目前最有名气的《逍遥游》,与《她们都挺棒的》记叙的是同一个年代的事,相比于前者的戏谑这本更正经些。
  李师江很善于讲故事,节奏把握得很好,该开始的时候开始,该结束的时候结束,不刻意寻求什么结局,就像生活一样,有多少圆满结局就有多少曲终人散无疾而终戛然而止。在苟城的一段颇有意味,荒诞但却真实,庸俗的小城,俗滥的骗子无赖与地头蛇,仙人跳似的艳遇,还有一段画风突变成动作片的大逃杀。他叙述得那么认真,小心翼翼却活灵活现,仿佛是魂斗罗里的一场杀怪游戏,见没见到大boss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一番厮杀之后,还有个我爱北京天安门可归。
  李师江在书里给我们这些文学门外徘徊的家伙传授了许多有益的知识。比如诗歌、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我越发愧疚自己从小对散文的偏爱,立志要改变自娱自乐既无创造也不娱人的现状。暂且就从阅读与书评开始,磨炼自己的手速也磨炼自己的脸皮。等待有朝一日,段子积攒多了,故事学会讲了,情感不敝帚自珍了,就来点刺激的文学体验。入门师父,就李师江好了,至少上过四年同样的学嘛,总比跟着什么弃医从文或是家学渊源的学实际。
  天儿真冷啊。打着字指头微微僵着,仿佛不属于自己的一样,却有种奇异的爽快,这点指尖上的陌生感,仿佛启示着未来,一些带点儿陌生的生活。
  《逍遥游》读后感(四):真的逍遥吗
  文/黄大
  读黄集伟的《非常猎艳》时第一次看到李师江这个名字,单李师江这三个字其实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倒是黄集伟提到的李师江写的那本书《我在麦子店一带的生活》让我立刻心生些许好奇。
  麦子店,在晃晃悠悠没乔迁新居沿海赛洛城之前曾是他活动的圈子,晃悠胖子也曾因此有了很多相关的称号,譬如"麦子店广告人"、"麦子店美食家",颇有点古人"韦苏州"、"徐洞庭"的韵味。而我也是因为晃悠胖子才知道原来北京还有麦子店这么个区域,将来晃悠成名发迹,那麦子店一定会被他奉为风水宝地,同时也因他而名扬四海。
  有些扯的远了,回来接着说这本《逍遥游》。
  自从知道李师江这个名字和他写的《我在麦子店一带的生活》后,我就开始在网上和书店查询搜索,结果挺失望和疑惑的。这本关于麦子店的书我在网上和书店都没有找到,最后只好决定先买本《逍遥游》暂且一读。
  另一方面至今没搞清楚的是,应该称李师江为"李麦子店"还是"李台湾"。从我找到的资料来看,李师江应该是内地人,可是《逍遥游》却特别宣传本书是李师江惟一一部在内地出版的长篇小说,说他是在北京秘密写作(为何要秘密?难道李师江一直没有办暂住证?)然后在内地出的版,书结果却在让台湾引起轰动,几家大报联合推荐云云。
  其实《逍遥游》也没写什么波澜壮阔的大故事和顶天立地的大人物,但在北京漂泊过的人读过之后都会引起共鸣,因为从书中的那些描述里,你会或多或少看到自己曾经的生活的影子,面对北京这个纷繁庞大的都市,初来乍到举目无亲的孤独冷落,租房搬家到处居无定所,身无分文工作却还没有着落,爱情是很实际心怡的女孩却不能在一起,本来以为是朋友却在背后伤害你――这个世界有着那么多的诱惑却又似乎容不下一个你,闯来闯去你却一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看完《逍遥游》我忽然明白为何这本小说在台北那么轰动了,我想亲自来过北京的台湾人毕竟很少,那么如果以猎奇的眼光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切就都好理解了,就像当年《红高粱》在国外拿金奖一个道理。
  《逍遥游》读后感(五):冒犯还是挠痒
  按:这是六七年前读《逍遥游》写的小文。这两年读《福寿春》和《中文系》,大为欣赏。却又想起前些年读《逍遥游》时一些批评的感想,贴出来吧。
  我知道有一种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精神补偿。梦想发财的人会写商界小说,梦想行侠仗义的人会写武侠小说,性压抑的人则会写情色文学。我还知道有一种人,他们并不梦想成为世俗中的成功人士,反而希望人生多些曲折,多些波动,也就是多些故事,多些女人和冒险,或者,多些男人和冒险。他们不奢望有太多的钱,但要有些钱,至少能用来开房;他们不奢望有异性环绕周围,但看上的,却一定要泡上;他们不希求出人头地,但要世人皆浊我独醒,时不时来些谓叹和批判。一句话说,他们梦想成为落寞的牛比者,潇洒的颓废者。可以看到,在我国当下的文学中,很多人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在李师江的小说《逍遥游》中,我又一次看到了这种梦想。这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至少不比慕容雪村,不比石康的小说写的差。小说名叫《逍遥游》,整部小说也呈现出了一种"逍遥"的状态。这种逍遥不是庄子的那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而是一种随波逐流的放任的逍遥。主人公李师江对生活似乎没有什么主动的追求,而只是被动地迎接,迎接一个个男人、女人,迎接一次次遭遇。甚至在行文上,李师江也是逍遥的。我注意到李师江的小说中——不仅仅是这一部——对话全部不加引号,显示出直接引语向间接引语的模糊的转化。这使得整部文本都直接控制在叙述人"李师江"的叙述之下,叙述畅快而轻松。应该说,这种自由的写作状态是我欣赏的。
  但读完《逍遥游》和李师江的其他几部小说后,我却完全不能回忆起它们的情节。我不能分辨哪一部是《逍遥游》,哪一部是《她们都挺棒的》;我甚至不能分辨出哪一部是李师江的小说,哪一部又是石康和慕容雪村的小说。(等等等等,这样的小说太多了。)原谅我不能辨别作家的风格和个性吧。我觉得这所有的小说都在讲一个故事:我"漂"在社会中,过着一种逍遥而带些颓废的生活,和一个个女人发生关系,然后离开她们。连那种叙述的口气都是一样的。——我还偏至地认为只用第一人称是一个作家缺乏叙事能力的表现。
  或许是我的生活过于单调和平凡,所以恶意揣测作家们意淫颓废生活。或许我们的社会真有像"李师江"那样逍遥生活的人,逍遥着遭遇女人和冒险。但是我们的作家怎么会经历着一模一样的逍遥生活呢?难道像老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作家们在经历着同样逍遥的幸福么?那我们最好还是在小说扉页上注明:"以下情节,均为真实。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吧。
  《逍遥游》的绪言中说这是一部描写文化北漂族的后青春的故事。我也有过颓废和"漂"的体验。但我体验更多的是尴尬和格格不入。我也希望能在生活中摆出各种各样漂亮的颓的pose:怀才不遇式的,嬉皮士式的,摇滚青年式的。可这些pose都不如生活的重锤来得实在。所以我羡慕李师江在小说中熟练地摆出种种pose。这种颓废的逍遥对于生活是另一种"如鱼得水"。
  在《逍遥游》中,李师江夫子自道说他的小说是冒犯。可《逍遥游》却一点没给我冒犯,而是让我有了一种被挠痒痒的快感。说实话,在看了这个"后青春"的故事之后,我这个处于青春末期的青年对"后青春"的刺激充满了向往。《逍遥游》大概只能冒犯那些作协中的中老年同志吧。但我觉得这些人无需冒犯。倒是有一类读者,是很渴望真正地被冒犯一次的。像我,等待这样的冒犯已经很久了。
网站目录投稿: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