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营造规范。三十六卷。宋李诫撰。宋元符三年(1100年)成书。崇宁二年(1103年)刻印于开封,绍兴十五年(1145年)重刻于平江府(今苏州)。 李诫,字明仲。生年不详,卒于宋大观四年(1110年)。郑州管城县(今郑州市)人。二十多岁时因父李南公官河北转运副使,依例于元丰八年(1085年)荫补郊社斋郎,任曹州济阴县尉。元祐七年调将作监任主簿,历监丞、少监升为监。大观元年或次年丁父忧离职归里。他在将作监十余年,主持的重大建筑工程有辟雍、尚书省、龙德宫(徽宗赵佶为端王时所居懿德宅)、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成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神宗后向氏)佛寺、五王邸(懿亲宅)、班值诸军营房等。绘有明堂图未建。他博学多艺能,善画精篆书。著有《古篆说文》、《续山海经》、《续同姓名录》、《马经》、《琵琶录》、《六博经》等,均佚。 宋代令将作监修《营造法式》始于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理财节用"的熙宁年间,元祐六年(1091年)方脱稿,但工料太宽无法防止舞弊浪费,"徒具空文,难以行用。"绍圣四年(1097年)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同奉谕旨,命在将作监任监丞的李诫重新编修海行(京内外通行)的《营造法式》。李诫基于实践中掌握的知识,"考阅旧章,稽参观智",用图样配合文字撰成本书。在同僚审阅认为无遗漏与不妥后("送所属看详别无未尽未便"),进呈御览。时哲宗赵煦病逝徽宗赵佶初立,只批准钞送在京官司。三年后再经奏请,依奏准予镂版印发京内外。 本书虽为北宋政府为管理宫室、府邸、官署、寺庙等营建颁发的一部供设计、施工、估工算料应用的规范,但因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发展到宋代的总结性著作,内容丰富,体例完整,且有大量图样,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 本书内容,首为李诫《进新修<营造法式>序》和三省奉旨准依奏镂版的札子。次为《看详》和《目录》各一卷。《看详》以提请审查的形式,对分散于正文各卷的要点和编修过程作了说明,也是工程技术人员应共同知晓的方法(测量、计算、作图)、制度和基本术语。如说明实用数值嫌"周三径一"、"方五斜七"疏略,而采用"圆径七其围二十有二"、"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之类。在《总诸作看详》中说明全书三百五十九篇(原刻本误为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条,除征引经史群书者外,三百一十篇、三千二百七十二条均"自来工作相传,并经久可以行用之法","且随物之大小有增减之法"。各项条文均"创行修立,并不曾参用旧文。"有须画图说明的"皆别立图样。"约略统计全书有图五百六十六幅。<!--营造法式--> 正文三十四卷。第一、二卷为"总释"和"总例"。总释考释术语的语源、异名和俗称。总例为计量和定"功"的总则。计时定功为本书的创见,以夏历二、三月和八、九月所能完成的工作量为中功,一"功"十"分"。四至七月昼长为长功,增一分;十至正月昼短为短功,减一分。书中所称的功指中功,且为军工,与雇工有别。 第三至第十五卷为"制度"。内容包括建筑物及其组成部分的设计规范、构件的尺度比例、施工制作的方法及工序等。第三卷为壕寨和石作制度。壕寨大致相当于土方工程,但含开工时的取正定平工作。第四、五卷为大木作制度,包括对"材"的解释、枓(斗)栱的"铺作"、屋架的"举折"。第六至第十一卷为小木作制度,前三卷是装修部分,后三卷包括佛道神龛等。第十二至第十五卷为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和窑作的制度,窑作介绍砖、瓦、琉璃制件的做法和窑的建造等。 第十六至第二十五卷为上述十三"作"的"功限",是施工、制作、安装、运输等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的规定,据以调配工匠和辅助劳动力。有的定出一"功"的劳动指标,如基址开掘八十立方尺为一功;有的定出每件制品值若干"功",如令栱一件二分五厘功,栌枓一件五分功。 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卷为诸作"料例",即材料限量的规定。如泥作规定白石灰墙厚一分三厘,每方丈用石灰六十三斤,彩画作规定每黄丹一斤用胶五两。第二十八卷还包括诸作按工作难易定出的上、中、下等第。 第二十九至第三十四卷为"图样"。包括测量用具、石作和大小木作构件图样,殿堂厅堂地盘(平面图)、侧样(横剖面图),雕饰和彩画图案。图案用引出线注明颜色。图示法有在中国发展最早的轴测界画图法及分面正投影图法。"点草架"或"定侧样"即在白墙上绘制构架的横剖面图,是传统设计的重要方法。 《法式》中的制度和方法,有许多科学性的内容。例如梁的矩形截面高宽比一般为3:2.这是由圆木取矩形截面木料出材率最高的高宽比,抗弯强度也较高。又如檐柱"侧脚",即使檐柱脚微微向外斜伸;且檐柱"生起",即使中心间两侧的檐柱依次增高,角柱最高,檐角翘起,檐口呈曲线形。侧脚和生起使整个构架稳定性加强,提高抗震能力。 柱上檐下的枓栱不仅起装饰作用,且有加长出檐、减短大梁跨度的功能。《法式》对枓栱铺作有详细的规定。显见分析过各构件的受力情况,注意到悬臂的应力分布。 《周礼·考工记》已注意到顶盖"上尊而下卑,则吐水疾而霤远"。《法式》的举折制度,对檩(榑)与檩的标高差作出逐步减小的规定,使钉在檩上的椽的斜度由大变小,加以生起使檐角上翘,��瓦后的屋面不为陡峭的斜面而是像翚飞的曲面,不仅美观且有使雨水迅速倾泄的功能。说明我国古代匠师早已认识到物体受重力顺斜面降落路径虽短,但非最速;屋面顺瓦陇的最佳截面并非直线而应是有利于最速降落的曲线。十七世纪末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发现最速降线是旋轮线(摆线),《法式》中由举折制度所得的屋面曲线反映出我国十一世纪末对最速降线的研究成果。 房屋越高大,支撑屋檐的栱的截面矩形其高宽相应加大(高宽比为15:10即3:2),《法式》以制造栱的木料的八种截面定名为"材",由大到小排成衡量材料的等第(型号)系列。又将材高的十五分之一(即宽的十分之一)称为"分°"(音份),列出计算构件具体尺寸的模数系列:0.6.0.55.0.5.0.48.0.44.0.4.0.35.0.3.《法式》在系列化和采用模数制方面影响深远,且走在世界前列。△"参见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条"。 在小木作方面则采用了以某一尺度为参数的尺度表达法,如格子门的总高在六尺至一丈二尺范围内,选高H为参数,而以高H的千分数表达细部的尺度。如门的球形花纹所用木料厚为0.012H,门框木料宽为0.035H、厚为0.027H。若格子门高8宋尺,则球形花纹所用木料厚0.96宋寸,门框木料截面为2.8×2.16(宋寸)。又如山墙上的垂鱼和惹草,以长L为参数定板厚为0.025L,宽则垂鱼为0.6L,惹草为0.7L。小木作制件全部采用了这种尺度表达法,所列数据甚多,说明当时作过大量统计工作,而工匠对于这种千分比表达法已经习惯。 《法式》大木作制度以"材"、"分°"(音份)确定构件的尺度,影响深远,且开世界工业产品系列化。设计采用模数制的先河。殿堂加高加大,支撑屋檐的栱其高宽相应增大(高宽比15:10即3:2不变)。《法式》把上至大殿下至亭、榭、藻井的栱的截面即所谓"材"分为八等(八个型号)。一等材至八等材的高与宽(宋寸≈32.8mm)系列为9×6.8.25×5.5.7.5×5.7.2×4.8.……4.5×3.又以材高的1/15或宽的1/10称为"分°",作为尺度比例的模数,因而得横数系列0.6.0.55.0.5.0.48.0.44.0.4.0.35.0.3.如慢栱,规定长92分°,高15分°,宽10分°。在用三等材的殿堂中,因分°为0.5宋寸,故此栱的实际尺寸为长46高7.5宽5(宋寸)。又如柱径规定为"两材两栔至三材",一材等于十五分°,一栔等于六分°,即柱径为42分°至30分°。在用一等材的大殿分°为0.6宋寸,此柱直径可在25.2至27宋寸间选取。 本书宋刻崇宁本、绍兴本现各残存一叶。宋刻元修补本残存第十一卷起的三卷。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均录入,前书现只残存彩画作图样一卷。现存钞本多出自绍兴本。一九一九年朱启钤借南京图书馆丁丙旧藏本缩印,不久商务印书馆按原大石印,书签题《石印李明仲营造法式》。后在清内阁大库废纸堆中发现崇宁本残叶,陶湘按此叶版式镂版于一九二五年印签题为《李明仲营造法式》的套色本。商务印书馆据陶本缩印收入《万有文库》,一九五四年作为普及本重印。套色本的色调是否与宋代风格相合,有待研究。一九三二年故宫殿本书库发现另一钞本,比较完善,梁思成等用各本互勘,开始注释工作。一九八三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梁思成著《营造法式註释》卷上,即梁思成生前研究成果的前半部。付印时又经他的助手们校订整理,是目前较好的注释本。内容包括原著大木作制度以前的各卷,并将相应的功限、料例、图样一并提前加以注释。以"图"释"图",书中增入按制图标准新画的图样,和有助于理解原著的现存古建筑物的大量图片,是此书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