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书店购回一本《贾平凹文集》之7《闲澹卷》,其中一篇题为《弦》的散文,深深把我吸引住了。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一天夜里,我捧着一把无弦的琴,在月光下正襟危坐,要听它的歌声。四邻的人家觉得稀奇,也来院里静听,但什么声音也没有,便嗤之一笑:"画观色,琴听音;这无弦无音之琴,有什么可听的呢?"我说:"叩寂寞而求音,无声而声自在;今夜地上无月,光亮不是这么弥漫吗?"邻人又问:"地上光亮,而月在天上,哑琴有声,弦在何处呢?"我说:"以情观月情满月,弦外有音弦在心。" 读到这里,我禁不住击掌叫绝:"好一个弦外有音弦在心!"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根儿时的弦。只是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突然半夜醒来,你会从心灵深处,听到悠扬委婉的琴声。那古老而熟悉的优美旋律,犹如珍珠纷纷落银盘,好像叮当泉水敲石磐,更似轻柔晚风拂竹林,让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 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每当我独坐在不到四平米的小书房里读书看报、练字习文时,立在背后墙角的冰箱又响起了那令人心烦的噪音。我不得不打开身后的一架收录机,播放一首《二泉映月》,加大音量,那美妙的音乐从各个方位荡漾而来,时而像雨浸花蕊,润物无声;时而似母亲深情的呼唤,妻子温柔的叹息;时而像春阳从心灵舒缓地熨过。我放下书本,打开心扉,静听细品,进入优雅、古朴、舒爽的氛围,顿时心旷神怡,忘记了所有宠辱,割舍了一切烦扰,整个心灵沉浸在清脆悦耳、美妙动听的音乐中。 (哲理名言 ) 有音乐相伴的日子,永远不会寂寞。孩提时候,我将父母给我的零花钱积攒起来,买了一把二胡、一支竹笛。一有空闲,便抓紧时间,拉琴吹笛。小伙伴们叽笑我"吱吱呀呀"像宰鸡,难听死了,我却摇头晃脑,悠然自乐。上中学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安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视若宝贝,爱不释手,天天夜晚躺在被窝里收听音乐。许多世界名曲、古典乐曲和风格各异的民歌,最初都是从这自制的矿石收音机里听到的。那时的情景深深地烙印在记忆里。 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务农。一首热情奔放、扣人心弦的《新疆好》,吸引我登上西去的列车,投入歌舞之乡的怀抱。在兵团基层艰苦、乏味的生活中,最令人快活的便是每年春节前组织年轻人排演节目,尽情地跳舞、唱歌。什么《洗衣歌》啦,《十送红军》啦,那娇柔轻盈的舞姿,悠扬委婉的歌声,像在记忆里摄下的影片一样,至今袅袅不断,在眼前漂浮,在耳旁回响,令人陶醉。 后来当记者,每次下乡采访,总忘不了携带一架半导体收音机。工作之余,除了听新闻,便是欣赏音乐。出差一个多月不回家,有音乐相伴,也不觉得孤独寂寞。是美妙音乐,把我带进一片相亲相爱、没有隔阂、没有纷争的精神伊甸园,使心灵得到净化、升华。 我说不出究竟是什么原因,像我这样一个连五线谱都读不懂、一首完整的歌都唱不了的人,竟如此喜爱音乐。是否在我心中也有一根儿时的弦? 199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