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几个问题的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关键作用,有利促进了国内经济运行环境的规范,加快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整合,推动了企业以更灵活高效的方式参与市场活动,企业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但也面临更为激烈的外部竞争,人力资源竞争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企业如何规范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劳动力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创造作用,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绩效管理角度出发,利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分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考核;激励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保持多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现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关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了整体经济运行环境的有序规范,加快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整合,推动企业以更灵活高效的方式参与市场活动,作为市场活动主体,企业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但也面临更为激烈的外部竞争,人力资源竞争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改善,为人力资源市场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巨大资源需求和生机活力。近几年,国家针对企业用人制度出台了少规章制度,为劳动力市场定出了基调,画出了边界。企业在自身实践中也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日益完善,特别是在一些共同特征明显的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形成之效的管理体系,绩效管理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问题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来源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实践,是企业实施经济活动行为过程中完成生产要素配置、生产资源转换和内外部经济服务的基础组织形式,是经济市场问题、企业自身的问题和劳动者个人问题三者的结合,是劳动力要素在微观、宏观经济活动中核心作用和价值的体现。
  (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功能特点
  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作用在于建立合理规范的管理考核体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激发员工潜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创造人力资源基础。同时,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主体,肩负社会服务提供责任,其行为方式、内容和目的要符合国家政策规章,比如:保障员工权益、主动足额纳税、公平正当竞争,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比较明显。
  企业内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牵扯面广,综合任务多,业务内容敏感系数高,涉及人员选聘、入职培训、岗位序列规划、绩效完成情况考核、薪酬待遇发放、考勤档案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敏感度比较高。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突出的管理性质,但从另一角度看,实质上也带有明显的服务性,企业目标的实现、员工利益的实现以及社会职能的履行,根本途径都与人力资源管理密不可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多维服务实现的公共载体和形式。
  (二)人力资源问题的经济学本质
  经济学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长期存在的规律、普遍发生的现象和整体有效的方法等方面情况的抽象总结,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主要视角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特点,分析现象背后蕴含的本质,引导社会经济行为不断进步。微观经济学中体现在要素理论中,劳动力要素(L)是企业短期和长期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是企业利润创造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成本论中可变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相应地,宏观经济学中,劳动力因素(N)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方面,可直观反映经济发展繁荣或萧条程度。二是经济规模增长方面,长期经济增长与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人均生产资源占有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
  实践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理论描述的客观实现,市场不同,业务不同,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特征和成效差异也很大,但本质上又有辩证统一的一面。
  (三)激励和考核机制的机制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是企业保障员工权益、督促员工履行职责的两个对称手段。一方面,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劳动力要素,同其他非人力要素相比,本质的区别在于劳动力要素功能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劳动力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因此要有外部机制或因素,促使劳动力将最佳工作能力发挥出来,对企业而言,就是要建立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激励意味着企业首先要向员工支付经济利益和时间成本,这种支付带来的远期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收益产生时间不确定,二是收益规模幅度不确定。换句话说,企业激励行为发生及相应资源的投入是一种风险投入。因此,站在企业的立场,必定有使此类风险最小化的愿望,具体实现途径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加强对劳动力资源工作效益的监督考核,引导接受激励的劳动者创造出不低于激励成本的产品服务价值。
  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上述过程: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决定作用,根据"看不见的手"原理,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也是劳动力),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永久偏好,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也处于最有效率状态,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达到最大。按照这个经济规律,对劳动要素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激勵内容与劳动者的预期有交集,使劳动者有足够意愿参与企业市场行为。同时,要使得劳动者经过理性分析,确认不加入企业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很大,加入企业更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模型与人员流动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首先面临、长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只要有企业经营活动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企业性质不同、业务不同、规模不同、市场份额不同、薪酬体系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定差别,但也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共性问题,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需要予以关注,加以分析。
  (一)绩效考核的三种常见模型
  近年来,绩效考核管理是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核心业务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该机制,可以直接跟踪和评判员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发现局部工作成果完成情况与企业整体业绩目标之间的逼近程度,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目标和制度调整基础数据,确保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发生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减少工作走弯路、风险处置不及时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常见的绩效管理模型分为三类:关键绩效管理(KPI)、目标与关键成果(OKI)和关键绩效事件(KPA)。
  KPI管理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行业中最早出现,传播速度快,行业影响大,企业评价比较高。其核心思想是,将整体任务模块化分解,根据每个任务的性质、周期、成本、重要性的不同,将一定时期内企业宏观目标细化、分解,相对独立,分类执行,中间过程、成果可量化,实施进程情况可评测。
  1999年,Intel公司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为全面评价团队技术研发能力,快速实现技术成果产品化,在其内部定义了一套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跟踪目标完成情況,称为关键目标成果法(OKR),广泛应用于IT、金融风险投资、商业宣传设计等行业,"OKR"强调量化时间管理,设定的业绩目标要有挑战性和代表性,任职者信息可公开,适用于周期性建设、迭代性开发、专业化管理的企业项目。
  KAP绩效管理模型强调和关注企业经营活动中对企业整体目标、客户服务、部门履职等宏观绩效有直接重大影响的事件,以结果为导向,将工作事件划分为三个类别:常规事务、可挑战性事件和临界性事件。
  三种绩效管理模型,视角不同,特征不同,但模型之间不存在互斥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和人力资源市场现状,组合应用,分层分级应用,从而获取最大人力资源管理收益。
  (二)人员流动与岗位层级设计问题
  人员流动是企业人力资源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过程,也是要素流动和转换的过程。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其在不同企业间的流进和流出整体上看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企业引进新鲜血液,劳动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互利共赢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创新发展,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常态,是打破固化用人机制,提升劳动者个人价值,保证双向就业选择的必然要求。
  具体说,企业人员流出分为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主动流出,指员工个人提出离职要求。二是被动流出,指企业主动辞退员工。对于第一种情况,对于前者员工主动离职的情况,具体原因有多种,但有一种情况是与企业岗位层级设置不合理引起的,最常见的是天花板效应。也就是岗位的层级设置单薄,员工在企业工作若干年后,虽然能力和业绩上还有上升空间,但是个人发展上去没有明确的上提升空间了,造成员工心理上的停滞感,薪资收入上的相对静止状态。致使员工在外寻求更优企业发展环境,引起优秀人才非正常流失。因此,企业在解决人员流失问题时,要注意从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层面查找原因,消除深层次问题。
  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综合治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日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是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突出特点是管理路径长、内容多、复杂程度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保障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同时要符合国家各项用人力管理政策规章,切实保障员工权益,敏感程度很高,社会影响大。因此,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统筹兼顾,主次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制度和工具的综合运用意识能力,服务企业,服务员工,回报社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新环境、新情况和新任务,企业要主动适应,主动思考,在实践寻找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把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升,与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市场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员工构建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实现集体与个人利益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 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赵峰.浅谈企业的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8):12-13
  [3] 高宏业.微观经济学(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网站目录投稿:初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