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松(老贫农) 浙江海宁市一文友多次约我去他们那里走一走,看一看:观观钱塘江波涛汹涌的大潮,吃吃那里的江南美食,尝尝那里的极佳海鲜,穿穿那里的豪华皮草……其实,喜欢旅游的我,多次想去海宁这座美丽的浙江小城,可一直没抽出时间前往,这个春节,决定到海宁走一走。 这些年来 ,提到海宁,人们总把这里与皮草联系起来,的确,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城,各色各样的皮草服装走遍世界,精明的海宁人到处展销他们的得意作品——海宁皮草。皮草,成为这里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我这个人向来对穿着打扮不太重视,在我看来 衣着简朴、干净即可,名牌品牌服装固然好,可那昂贵的价格不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尽管皮草雍容华贵,但穿在身上,总感觉不自在,总感觉那些可爱的动物小精灵们在哭诉人类的残酷,好像它们在质问我们人类:为什么剥掉我的外衣皮毛穿在你们身上?为此,我是不穿皮草的,因此对海宁的皮草了解得甚少。 而让我真正知道海宁的是两个字:"潮"和"人"。潮,即钱塘江大潮,在海宁许多的沿江古镇,都是观潮的最佳位置,明代诗人苏平的《沧海寒潮》中"鲸波吼夜千兵合,雪浪翻空万马奔",描写的就是钱塘江大潮的奇妙壮景。 而"人"——海宁人杰地灵,从这里走出众多大师级人物:远的不说,只是近现代以来就走出李善兰、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金庸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科学巨匠、文化名人。 毋庸讳言,海宁的"潮"和海宁的"人"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到达海宁已是夜间十一点多了,文友早就在高速路口等待我们,下了车,简单寒暄几句后,我们随他的车子驶进海宁市区,哇,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海宁吗?春节前的海宁,整座城市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宽敞的街道上飘动着五颜六色的彩灯,路灯和彩灯把街道映衬得流光溢彩。街道两边的店铺都贴上了大红的春联,门口也亮起了各色各样的彩灯,尽管已经后半夜,但城市里的人声、车声,热闹非凡。我不禁感慨道,海宁可真美呀。文友自豪地接过我的话茬说,我们海宁城市不大,可这些年的变化巨大,街道,公园,景区的投入力度非常大,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感到很幸福。 我想,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当一个人在家乡生活感到幸福的时候,说明家乡的概念已经根植于他的心中,是永远的千千结。 不知不觉,文友带我们来到一家宾馆,宾馆不大,但造型简约,干净整洁,我们交了住宿押金,办好入住手续后,朋友带我们来到一家小餐馆,几道当地特色小菜:小白菜芋艿、鲜菱豆腐、清炒虾仁、粉皮鲫鱼、雪菜豆板泥,喝着当地的黄酒,真是回味无穷。 第二天,文友带我们去观潮的地方---海宁盐官,朋友说,你们这个季节来,非常遗憾,看不到壮阔的海宁潮了。我们站在大堤上,顺着朋友所指的方向眺望,只见杭州湾,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我不解的问,这样平静的水面,怎么能形成大潮呢?文友介绍说:钱塘江大潮一般发生在7,8月左右,由于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多公里,江口东段河床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形成巨大的浪潮。 朋友津津有味的介绍,而此时我想象着海宁浪潮的壮观,也感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文友对当地的文化了解的颇多,他告诉我们:王国维、陈学昭、金庸等大师均有对海宁潮的描述。王国维在《读史》诗中写到 "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他还在《蝶恋花·观潮》中说:"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终古越山澒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气? 说与江潮应不至,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千载荒台糜鹿死,灵胥抱愤终何是。"把海宁潮的典故与人生哲理融合得天衣无缝。 文友还介绍说,出生在盐官的女作家陈学昭虽然远渡重洋,大半生漂泊在外,但对海宁大潮却情有独钟,在她散文《故乡的潮》中说"我差不多十有九夜会做梦……常常回到家乡,在钱塘江边散步,望着大江潮……使我感到无限的欣喜"。她83岁高龄时,她还写过一篇散文,文中写道:"夜里,当我躺在木板床上,朦胧中听到一阵隆隆的声音,好像大潮汹涌,把我送到了故乡,想起了大江和母亲!回到了年轻时候…… 我对文友说,尽管这次我来海宁没有亲眼看到钱塘江大潮,但听了你的介绍和作家、诗人的描述,我分明看到大潮的壮观,怎么能够说遗憾呢? 告别了盐官,我们又驱车来到徐志摩故居,朋友介绍说,徐志摩故居建于1926年,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曾经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暂住的房舍。接着他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徐志摩的轶事和他对家乡的情愫。朋友说,对于徐志摩来说,家乡一切都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成了他不断创作的源泉,如塔影河,问松亭,景转桥和常青的树林,错落怪形的石,攀着藤萝的石桥,自家黑暗幽深的老宅、祠堂,冷清的古庙,凝静的桥影等等,那是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爱。 文友还和我们讲述了数学家、天文学家李善兰,著名武侠小说家查良庸(金庸)与家乡海宁的故事。他告诉我们,李善兰幼年至中青年时期大多活动在海宁、嘉兴一带,最终魂归故里安葬在东山脚下的牵罾桥畔。后人整理的李善兰遗著《听雪轩诗存》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海宁的记忆。 金庸的武侠小说几乎传遍了世界上所有有华人的地方,从而也使得海宁平添了几分侠气和神秘的色彩。金庸在《书剑恩仇录后记》中坦言:"我是浙江海宁人。乾隆皇帝的传说,从小就在故乡听到的。因此第一部小说就写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 听着问友的娓娓道来,我不禁感慨:在海宁名人笔下,故乡是那样多姿多彩。海宁,在家乡名人们的笔下和人生故事里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下午,朋友带我们来著名的海宁中国皮革城。朋友介绍说,海宁中国皮革城于1994年建成开业,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皮革专业市场,中国皮革业龙头市场,中国皮革服装、裘皮服装、毛皮服装、皮具箱包、皮毛、皮革、鞋类的集散中心,也是皮革价格信息、市场行情、流行趋势的发布中心。来到这里,深深为皮革城庞大规模所震撼,我想,位于浙江一隅的海宁,不盛产皮毛,也没有皮毛动物养殖,居然能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皮革服装集散地,足见海宁人的精明、胆略和魄力,我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具有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发展,海宁的皮草不正是特色产业的代表吗? 海宁的一天,尽管走马观花,但印象极其深刻,若用"难忘"一词,未免太俗气。那优美的环境,浓郁的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商业氛围,可口的美食佳肴……怎么是印在脑海深处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