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上之事,并非因为足够完美,才值得你用一生去坚持。而是你用一生去坚持,才变得足够完美。 关于坚持的励志图书,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只是放眼于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身处其中,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准确地进行坚持或者放弃的抉择。 穿越玉米地 一项关于哈佛大学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有目标的坚持非常重要。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即将开始穿越他们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当然,如果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东西,我们无疑要坚持。然而就像调查中那些不是很清楚自己目标的人一样,建立自己的目标则显得非常重要。 目标设定两步走 对于目标的设定,主要取决两点:一是性格,二是优势。 首先来看性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性格无好坏优劣,只有合适与否。无论是哪一种性格,我们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给了别人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天性,他让别人在这个领域成功,就一定会让你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种类型。类似于《DISC性格测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这些工具比较实用,分析起来相对简单,容易掌握。如果需要,我们可以通过测试提高对自我性格的认识。 其次看优势。我们常常会发现,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相当优秀;而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则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況,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我们从事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天赋,那么,我们就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然而一直盛行"木桶理论"却更强调补短的重要性,而忘记了长处的发挥。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奥托·瓦拉赫是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在同学当中,这位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奥托·瓦拉赫给我们的启示。在寻找自我优势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些许也可能是很多挫折,但我们不能失去信心,要不断发现挖掘属于自己的优势。 习惯培养的三阶段 一旦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目标,并且符合自己的性格,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困难于我们而言便只是暂时,坚持下去,我们会取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 坚持本身是一种毅力。但是超常的实力往往来源于苛刻到近乎痛苦的修炼。不论是谁,想要赢得成功,必须做到持之以恒的坚持与付出,除此之外,别无他途。然而"习惯引力"往往是造成我们凡事只抱着三分钟热度的罪魁祸首。习惯引力类似地心引力,具有阻碍人们形成一个习惯的强大阻力。习惯引力包括两方面:"对抗新变化与维持现状。" 习惯是人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无意识的反应(条件反射式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有95%的行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而大部分的无意识行动都是通过习惯产生的,由此可见习惯的重要性。 另外,对于一个习惯的养成,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有21天、30天、90天、180天等。这是因为针对培养习惯的不同,需要的培养周期不同。比如要养成阅读、写日记这样的习惯,30天就可以固定下来;但要改变身体的行动如长跑、早起等就需要90天;而要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则需要花费长达半年的周期。 我们以培养诸如阅读、写日记、学习英语等"行为习惯"为例,来看看这一个良好的习惯如何用30天来养成。期间,我们会经历三个关键阶段:endprint 1.反抗期【第1天~第7天】 2.不稳定期【第8天~第21天】 3.倦怠期【第22天~第30天】 培养习惯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反抗期 在投入到一项习惯培养的初期(阶段一),懒惰对人产生的阻力最强,此时不要设定过高的标准,也无需过度追求完美。不妨以嬰儿学步的姿态从小处着手,使自己渐渐适应改变的新环境。这个阶段目标可以设置小一点,只要能够渐入佳境就会越来越好。除了要有婴儿学步的轻松姿态外,还有必要做简单的记录,方式与内容不必繁琐,重在了解自己的进步与状态。阶段一有三项原则必须遵守: 1. 锁定一项习惯(不要同时培养多项习惯)。 2. 坚持有效的行动(行动规则越简单越好)。 3. 不要太在意结果。 阶段二:不稳定期 如果跨越了为期一周的第一阶段,成功概率就增加了百分之三十。通过阶段一的训练,就已经进入了状态,此时需要提高习惯行动的难度。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人事的干扰,很容易影响人的良好状态。有三点可以避免干扰: 1. 行动模式化。即设定固定的时间、环境及内容,把习惯性行动渗透到具体的生活中。而且,重要的是坚持每天行动。 2. 设定例外规则。即一旦模式化的行动被外界的人事打断,可以灵活更改行动的内容,增强习惯的弹性。而且最好也要坚持每天行动,即使投入很少的时间。 3. 设定持续开关。即根据对自己性格的了解,指定与之相适应的奖惩措施,为的是提升自己对习惯行动的热情与活力,同时也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阶段三:倦怠期 只要一项习惯坚持通过了反抗期与不稳定期,其成功率就大大增强到了百分之七十。但人的本性会排斥一成不变的东西,一项固定不变的习惯坚持了二十多天,难免会心生厌烦。这时容易产生对行动本身有什么意义的怀疑,因此最易动摇,从而半途而废。为了解决这种容易厌倦的困境,有两种办法: 1. 在坚持的行动中增添新的变化因素。如改变执行环境、增添一些新元素或者与另一件事交替执行,但前提是不能破坏以培养原来那项习惯为主的原则。 2. 计划一项新的习惯。一项习惯通过30天的坚持就可固定下来。在第三阶段,坚持了二十多天的习惯即将深入到日常生活中了,此时可以计划在此项习惯完成之后立马投入到新的习惯培养中去,以此调动自己的热情和干劲。 养成好习惯、获得未来成功的方法你掌握了吗? 记住:"获得惊人成绩唯一的途径,就是重复每一个小步骤。"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