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层反映花椒产业快速发展致短板凸显亟待引起重视


  花椒种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两山论"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产业支柱。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小流域治理、公益林建设等政策,花椒种植发展迅猛,但快速发展背后面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跟不上、市场价格连年下跌、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等多重挑战,严重制约了花椒产业良性发展,给脱贫攻坚和群众持续增收打了"折扣",急需引起上级关注。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一是缺乏冷链物流。花椒保鲜设施设备严重缺乏,易导致花椒保鲜不及时影响品质,也不利于错峰上市,导致产业附加值不高;二是烘烤设备不足。现代烘烤设备缺乏无法满足加工需求,很大部分椒农只能"靠天吃饭",只得趁晴天将花椒晒干,不能及时晒干将严重影响花椒品质;三是生产基地水系配套不到位。因蓄水池不够,花椒管护需担水抗旱和打农药,大大增加劳动成本;四是产业道路落后。目前不少的花椒园还缺乏产业路,现有的人行便道不利于花椒、肥料的运输,多数地方仍靠肩挑背磨,人力成本偏高。以大洲县为例,该县树人镇、董家镇、湛普镇原先设计1.5米宽人行便道已经不适应当下需求,现目前椒农多数采用农用三轮车进行生产运输,大大限制了生产效率。
  (二)花椒产业链条不健全
  全市花椒极度缺乏完整的交易市场、精深加工企业、自有品牌,花椒产业以粗加工(烘干)为主,产品附加值偏低,出现"三无一低"的现象。由于全市花椒产业基本都以初加工为主,又缺乏自有花椒品牌、缺少精细加工的企业,能对花椒进行深度的开发企业少之又少,产品附加值不高,近几年花椒价格持续下滑,行业面临着重新"洗牌"。以大洲为例,花椒市场的交易、仓储、物流等长期依靠流动商贩及本地少数商贩自发形成的交易市场,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大洲花椒产销的需求。椒农无法对市场进行掌控,大洲鲜花椒收购价要比江津少1元/公斤左右,一定程度挫伤了广大椒农的种植花椒的积极性。
  (三)椒苗管理参差不齐
  花椒苗管护要经历施肥、锄草、修枝、压条、打药等近十几个工序,虽有花椒技术员指导,但部分椒农因其他农活较忙,采取粗放式管理,减少工序或未使用专用肥料和农药、推迟修枝,导致花椒树开花座果率下降,使花椒单产高低不一,产量悬殊较大,品质也无法得到保证。在大洲树人镇调研中发现,管理到位花椒挂果量比缩减管理的花椒挂果量多出50%左右。
  (四)花椒价格逐年下降
  近几年花椒价格持续下跌,椒农的销售收入也随之下降,有的椒农砍掉花椒树,改种其他农作物。全市鲜花椒2018年、2019年、2020年均价分别为12元/公斤、9元/公斤、5元/公斤。按花椒肥料、农药、土地租金(150元/亩)、人工费(60元/天)计算,成本价为5.36元/公斤,若计算能源费、生产物资损耗费等其他费用,生产成本将会更高。从长远来看,花椒价格逐年下降,主要是种植花椒的地区越来越多,且产量逐年升高,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重庆境内江津、潼南、璧山、涪陵、开州、云阳、石柱等区县以及重庆周边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区域,近几年都纷纷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花椒产业,产量较往期大幅增长,花椒市场趋近于饱和,造成花椒价格持续走低。而今年又遇新冠疫情,双重影响因素导致今年价格下降幅度达44.4%。
  为此,基层建议:
  (一)加大配套设施建设补助
  积极争取中央、市级财政资金以及整合区县级涉农部门资金支持,完善花椒生产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花椒冷链物流和烘干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补助。建议花椒连片发展,在花椒园内修建至少2米宽的产业路,便于农用三轮车运输通行;新建蓄水池,提高椒园抗旱能力。对花椒冷链物流和烘干项目补助,探索一条经营业主化、服务社会化、冷藏保鲜集约化的模式,不断壮大花椒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延伸花椒产业链条
  一是建立花椒交易市场和花椒销售平台,联系花椒龙头企业,签定收购合同,让椒农解除无销路之忧;二是建设花椒深加工项目,开发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由单一的调味品市场转变为精深加工的综合开发运用,树立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花椒技术培训。从栽植管理、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控等环节进行全面培训,落实科学管理措施;二是提高椒园集约化经营水平。把部分经营不善,无时间、无精力管理的椒园转包给花椒大户,实行集约化、精细化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花椒生产效益。
  (四)积极保障椒农收入
  一是开展花椒收益保险,以农户自筹和政府补贴方式,共同承担保费,挽回行情低迷时的椒农损失;二是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稳定产业发展规模;三是积极开展电商扶贫,扩大销售渠道,延伸花椒需求端,增加市场需求。
网站目录投稿:梦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