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笔者对小说原型高更的追溯,深刻理解了小说主人公除了画画其他空无一物。即使他生活在喧嚣的巴黎,却比底比斯沙漠的隐士更加孤独。他只愿别人别来打扰他,此外更无所求。有求必有舍,似乎在他决定的那一刻,他就把他的余生献给了自己的理想。 艺术家身上总有永远无法磨平的锐刺,他们坚硬又柔软,向外,尖锐犀利,感知春花秋月,高山大海;向内,敏感如触角,将自己深深包裹。人们只看到他们的疯癫,却看不到他们的深情。他们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他们不是在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感受。就像查尔斯,他的扛鼎画是在他病危的情况下创作的。 好在天才之间总是心心相惜,高更遇见了他的挚友,梵高。文中的德克·斯特罗夫就有点像他的原型,无论对待绘画或是生活,他始终热情。哪怕高更百般刁难,搞得他家破人亡,他也会死心塌地跟随着他,珍惜着他的作品。哪怕心爱的女人和他走了,仍能不带有任何情感的去欣赏他的作品。这种soulmate是我们常人所不敢想象的,也难以难想象。毕竟,谁会看重一个陌生人比自己还多呢。说到这里,不免有点艳羡他,要知道这个世界有个懂你并相信你的人是多么珍贵呀! 这里又牵扯到了梵高凄惨的童年,让他比常人格外渴望爱,实际上,这一点,在描写斯特罗夫对爱情的死心塌地中也反映出来了。开始的时候,他愿意把自己交给一个安全型的爱人手里,然后放心沦陷,直到最后被抛弃之后,仍愿意不计前嫌爱着他,委曲求全的等待着她回头,甚至愿意为了她,付出一切,成全她和一个不爱她的男人的爱情。这也侧面呼应了,梵高对高更的感情。要知道,梵高的耳朵是在追逐高更未果之后自己切除的。再来,斯特罗夫搞笑的外表与柔软的内心的反差,也和梵高凄惨的身世与对世界的热爱也是一样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至以歌。也许是作者怜惜梵高,给斯特罗夫一个充满爱的童年,让他在千帆过尽后还可以回家。 高更和梵高的感情,实际上也反映了毛姆的恋爱观: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同性恋。一见如故、情书、包养、同居、争吵、癫狂、拔刀相向、分手、绝交、老死不相往来……是的,你能想到所有疯狂的情侣所能做出的事,他们都做过。梵高与高更,两位艺术大师,他们都是那么尖锐,又都是那么敏感。或许是命中注定,他们只能一边拥抱一边伤害。梵高的热情灼伤了高更,让高更逃离,但是梵高的热情同样也温暖了高更的后半生。只能说,两个个性强烈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