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长平之战说起


  我打小就喜欢看闲书,而最为迷恋的便是人文历史了。那么多跌宕起伏的重大事件;那么多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那么多众说纷纭的疑案谜团;那么多惊心动魄而又离奇诡异的博弈较量;那么多在时代大潮下沉浮挣扎的人物;那么多的是非功过;那么多喜与悲,哀与痛,交织成一曲感人至深的华丽乐章。掩卷而思,一股化之不去的凄伤涌上心头。
  依我看来,社会是复杂的,人心又何以单纯。纷争是不可避免的,你又何以奢妄彼此和合,相亲礼让。五千载的苍桑岁月,无数次的朝代更迭,这战乱的日子长久,太平的年景短暂,而灾祸与苦难一步步伴随着我们走至今时。太多,太多的战火尘烟改变了世事,消磨了人心,于是乎,一切的一切都被颠覆了,一切的一切都被扭曲了。可你看看,有关史册描述的是那么的简赅直切,那么的言之凿凿。但实际上呢?
  回顾往昔,常常有人发出如是感慨,我们身处的世界是多么的现实啊。我们企盼光明,却不得不屈缩在永夜之中;我们寻求幸福,却不得不忍受着苦难;我们渴求内心的宁静,却不得不为喧嚣纷杂所困扰;我们是多么的期待与人真诚相处,可到头来却不得不戴上伪善的面具。这矛盾么?不矛盾。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我们身处的大环境决定的。有人说唯独在死亡面前,人们才能真切地袒露自己。同理,通过一场战争或劫祸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无论它曾被如何的研判,如何的曲解。
  话说春秋后期,王室衰微,礼法崩坏,诸侯争锋,列强称霸。在那个乱世,灾难接踵而至,战争不期而来。所有的人都在劫祸中辗转轮回;都怀着极度复杂的心情饱尝那共同酿下的苦酒。那么,就让我们将时光倒退到公元前261年来细细分析秦赵之间这场惨烈至极的倾力对决。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场关系着一国或数国命运并最终得以彻底改变华夏地域政治格局的重大战役。在此之前,虎狼之秦收巴蜀沃土,取荆楚汉中,南郡,攻魏河内,蔡阳,拔韩国一十九城。在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后,秦师破魏韩,侵上党,欲将二邦割裂而开。并把下一步的攻击矛头对准了唯一可以与其抗衡的赵国。关外诸国面对强敌的一再威迫,确以到了誓死反击之时。可其实韩魏胆寒,荆楚心惊,齐燕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更是裹足不前。所以,这巨大的压力便当仁不让地落到了合纵长赵国肩上。如不相救,则同盟彻底瓦解,若犯险据秦有可能招致大祸。在反复权衡后赵孝成王还是做出了纳韩抗秦的决定。诚然,在后世看来赵国确是亡于此役,但当时危急的形势却容不得他有丝毫退避。暴秦拉拢连横,鲸吞蚕食的卑劣行径,想必人人心知肚明,你畏缩退让只是自取灭亡。别人如何决择他无从知晓,但堂堂赵国既以举起了何纵抗秦的大旗,便要坚持到底。可从各个方面来看己弱敌强是不争的事实,对此,赵孝成王亦是迟迟拿不定主意。在有识之士的极力鼓劝与奔走下,在取得相关邦国的承诺后,赵军在满朝的争议声中进发了。平心而论,赵军在对抗北方匈奴入侵的同时还要正面硬撼强秦的浩浩军威实在值得人敬佩。可是,历史是不会同情弱者的。战局正如田单所预料的那样,廉颇在累战不利后被迫筑垒防守,于是,漫长的对峙开始了。这亦是秦师所愿意看到的。要知道在河谷地带拔营破寨伤亡是何其之大,能够于之比拼国力自是再好不过了。就此秦军陈师沁水,一门心思地于其耗了起来。赵国呢,也只有奉陪下去了。秦增兵,赵亦来援,双方相据,那是僵持不下。当时,强秦的物资自巴蜀船载而进,起初运至野王(河南沁阳),后来则经沁水径直输往前线。可反观赵国,却要从长平绕故关东出太行,这道狭崎岖不可谓不艰难。且不论以后战局会向何方发展,单自这一点看,你就不难理解赵孝成王为何一得知大军受挫退守后就迫不及待地改弦更张遣使入秦了,因为赵国实在是实力不济啊。
  若做个假设,赵以倾国之力死抗暴秦,其余诸国趁虚蹑其后,非但兵灾可解,一鼓灭秦也说不定。但可惜,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你想啊,诸国连遭重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这在赵国取胜的情况下尚能生起侥幸博上一把的心思,可在盟友处于下风时,就只好静观其变了。还有一节,当今之世敢于撼秦者唯有赵了。若赵破敌,难保它做大后不会起什么异心。毕竟,这数百年来诸国相互吞啖攻杀,那有信义可言。
  这才叫进退维谷啊!这才叫骑虎难下啊!这才叫有苦说不出啊!你不战,难以齐心用命,可合纵不成,你则无法出战。现实啊,真是给赵国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秦国大大地得胜了。在它的凌压下,诸国到底是未敢有所妄动。而更为讥讽的是,那庸懦的楚君一心媚敌,这使得秦方安心地将驻守南郡的八万精锐悉数调往长平。
  赵孝成王啊,你真是瞎了眼!你不识人心!你该的灭国!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在国力难支的情况下;在秦师自陶邑窥伺邯郸的情况下,赵国能做的也唯有速战速决了。对方既是存了慢刀子割肉的心思,莫不如酣畅淋漓地血拼一场。
  年轻的赵括驰至军中,即刻率部跨过丹水,上天留给赵国的时间不多了。其实他明白,经过差不多三年的经营,秦营已然是固若金汤,真岂可一鼓而下?但他却没有丝毫的游移,即便败也要败的硬气。赵括到底是悲壮地殉难了。他挥师连破劲敌,但在诸多不利下还是陷入了绝境。或许,他知道那一天迟早会到来,可他还是选择了无畏地向前。既然上天不给赵国活路,那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生生闯出来。赵括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一刻,而这个混乱的时代也在39年后告以终结了。
  从相关史料上看,赵括的军事部署还是极为稳妥的。(正面破敌,偏师奇袭,这于白起的战法如出一辙)。他命驻扎皮牢(山西翼城)的人马控制沁水,夹击秦师,令晋阳守军南下临汾,安邑护卫皮牢,威慑河西,陵川兵马做好战备,相机救援,但均遭王龁,司马梗所阻。话说赵括进至沁水其侧翼遭到光狼(山西高平西,公元前286年为秦所占)敌军与沁水中秦国舟师的共同威胁。(至于这支人马为何能在一夜间立营,并极为巧妙地瞒过了赵军耳目,史料上并未有所记载。)他欲东归,却为秦野王之军阻击,想越过丹水退往陵川,可因丹水暴涨而作罢,而事实上陵川的援兵亦为敌所截击。毕竟,秦人多出他们十多万啊。而对方的二路奇兵却成功地断了其后路于粮道。可叹廉颇精心构筑的坚固防线却在形势危急时死死扼住了自家的咽喉。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长平之战后,燕国趁虚伐赵,而同样元气大伤的秦国亦遭到联军的攻击。趁火打劫,欺弱肥己,总是件好事。这些年他们不是一直这么做的吗?
  两千年来赵括一直背负着亡国的骂名。他不晓军事,他夸夸其谈,他莽撞轻敌。若果真如此,何以乐毅能力荐他这个年轻人。翻越相关典籍,你便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赵括。他深谙兵法,他智谋过人,他见识独到。这一点在齐赵麦丘(山东商河)之战以可明证。而后,秦赵阏与(山西和顺)之战中赵括亦是功不可没。在阏与告急时,老将廉颇以道远险狭,难救,力辞。独赵括慨然曰‘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可就是这么一位青年才俊在先前选将之即便被否决了。其理由是无功。试问,后世李广可曾封侯?反观那百战名将廉颇呢,他的表现到底如何?这位沉毅持重的宿将率二十万人马来至上党,因敌以占据山险地利,对其形成压迫之势,他便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百里石长城(故关)构筑防御阵地,又分兵前出空仓岭据险防守,以成犄角之势。待先立于不败之地后才谨慎地搜索迎敌。但首战不利,其军后撤,秦师趁锐再击,赵军连遭败绩,不得已东退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于是秦赵隔水(1)僵持不下。秦虽成功地将上党谷地纳入囊中,但从地形上讲,赵军据高临下,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敌军,但可惜的是赵军却无力实施反击。在诸多不利的情况下,我想换了谁都难以回天吧。至于后来的邯郸之战,燕赵之战,廉颇虽然取胜,却依然抵消不了他在长平之战前期中的失误。
  古人啊,都信奉神灵。今人亦不乏深信宿命的。回顾春秋战国那数百年乱世烽烟,细细梳理史料中的点点滴滴,大概你会真的认为秦统一华宇乃天命所归吧。
  纵观数千年历史,它就是这么的复杂诡异;这么的扑朔迷离。然而在这些冷冰冰的文字与出土古迹中你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无可奈何的凄凉与沉甸甸的悲哀!
  注:秦依沁水,深且宽,赵临丹水,宽且浅。
网站目录投稿: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