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们光荣的日子观后感摘抄


  《我们光荣的日子》是一部由刘淼淼执导,柯蓝 / 王鑫 / 练束梅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光荣的日子》观后感(一):《我们光荣的日子》:乡村教师的礼赞与阵痛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新世纪初,为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一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乡村教师,尤其是民办教师,他们很多用自己的辛勤的汗水与青春,为广大的农村孩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陈凯歌当年的作品《孩子王》,便是以一个乡村民办教师为主人公,刻画了当时的农村情境。如今,九十年代就已经以"分享艰难"闻名的刘醒龙,在关注大时代下的英雄事迹(《圣天门口》)之后,回到了他所擅长的现实主义题材,通过《天行者》完成了一曲对于乡村民办教师的礼赞之歌,而《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精品剧的幕后推手吴毅,则练手刘淼淼、柯蓝等将《天行者》改编为电视剧,也即这部《我们光荣的日子》。
  刘醒龙的原著小说包括了《凤凰琴》、《雪笛》及《天行者》三部曲,时间跨度长,但主要集中在西河乡界岭小学三代民办教师转正的故事上。而电视剧《我们光荣的日子》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侧重于通过余学军、明爱芬及张映紫等少数乡村教师的历程折射出这个群体的喜怒哀乐——既有从原著小说延续下来的现实的"艰难"与无奈,但更多是一种从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对于现实的不屈与敢于抗争的精神,无论是为了乡村教育事业献身的明爱芬老师,或者是最后在现实里出走县城的余学军校长等。
  《我们光荣的日子》也并非是一味的鼓吹乡村教师及乡村生活的"光荣",其实还夹杂了很多的人生的无奈与挣扎,折射出复杂的人性与社会现实。记得有一场戏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老教师们商量着使用"老办法"来蒙混过关,但新来的张映紫老师等则不愿意配合,更倾向于以真实的一面呈现在检查组的面前,于是两代不同的乡村教师爆发了一场矛盾冲突……这场戏显然很贴近于乡村教育的现实,背后夹杂的是在多年的乡村教育后的无奈与被现实磨平了当年理想的棱角等,《我们光荣的日子》并没有有意的因为乡村教师们的奉献与辛勤汗水而美化,反而是以现实主义的方式让人思考背后的滴滴点点。
  笔者的家乡也是在农村,父母也曾是乡村民办教师,直至九十年代中后期才转正,长年的家乡生活也曾目睹了乡村教师的不少喜怒哀乐的故事,所以在看本剧的过程中多次被打动落泪,因为这些常年生活在农村的乡村教师们,很多时候成为了被遗忘的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说不上传奇而难以得到很大的关注度。这点也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光荣的日子》的幕后推手吴毅,他的《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都曾是备受好评的佳作,如今聚焦乡村教师这个几乎被遗忘的群体,也坚持着现实主义的手法关注他们的喜乐忧伤,使得《我们光荣的日子》既有对于乡村教师的礼赞,也夹杂了对于现实的批判,既让人感动也引人思考。
  《我们光荣的日子》观后感(二):《我们光荣的日子》蜡炬之光永不灰
  上周,"烛光奖"在北大百年礼堂举办颁奖典礼,金牌制作人吴毅打造,刘淼淼执导,柯蓝、唐曾、练束梅等主演的现实主义电视剧《我们光荣的日子》获得殊荣,令人备感振奋,在这被IP和利益、奇情和狗血拥堵住良知的荧屏时代,幸好还有这样的精品剧,以温暖的情怀,关注的视角,把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群体——民办教师搬上荧屏,以深入人性的鲜活演绎,讲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梦想与期盼,挫折与荣辱。
  从民办教师这个题材,就注定了作品的厚度,估计除了90后一代,中国人大多数都知道民办教师,一种苦逼枯燥,收入微薄,没有前途,不被官方认可的职业,但是三百多万民办教师曾经呕心沥血的守护着几千万穷困的儿童,其中包括大量无人关照的留守儿童,教他们写字算术和做人的道理。这种无悔奉献一如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光荣的岁月》讲述民办教师的故事,贵在没有泛泛赞美,而是深入到精神世界,展现他们的人生际遇,真情实感。民办教师的人生就是波澜不惊的吗,电视剧来演给大家看,余学军,来到界河村,一干就是十年,明爱芬,怀着身孕去参加民转公的考试,经历恶人强暴,后半生瘫痪在床,然后是年轻的张映紫,继续明爱芬未尽的事业,薪火传承中,宝藏的阴谋考验着村民的良知,学校危在旦夕,这些一生与课本粉笔打交道的人,用强大的精神捍卫这块净土。
  在讲述这样一个波澜跌宕的乡村史诗的故事中,该剧饱含深情的关照着这些可爱可敬又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用真实的血肉与灵魂,摇摆的人性动荡,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让人时而为之欢欣鼓舞,时而黯然流泪。柯蓝、唐曾、吴军、王鑫、郭晓婷、练束梅,一众实力派演员卸下粉墨,以最真实的面貌塑造出一批极度鲜活的人物形象,超水平的发挥,大概是因为有几百万前民办教师,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给予的精神动力。
  1999至2000年,全国有25万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民办教师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他们为孩子们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铭刻在历史的荣誉薄里。
  《我们光荣的日子》其实也有一个IP,不过不是来自网络或流行文化IP,而是严肃文学,改编自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小说《天行者》,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梁晓声的《知青》类似,都是把一代人的时代记忆,转换成现代荧屏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从而架起过去与今天的桥梁,实现精神财富的传递。
  用一部剧记录现实,《我们光荣的日子》的意义远非收视或得奖所能代表。在时代车轮飞速前进的同时,我们这经历过命运捉弄,在朴素年代长大的一代人,是否有责任把我们在贫穷和闭塞中经历的经验和感受延承下去,让他们了解那些他们不曾经历过的物质匮乏却又清新多彩的岁月,记住一些值得记住的人,保留一些珍贵的精神火种。说来简单,任重道远,很敬佩吴毅已经脚踏实地的在做这件事,希望这部剧能够流传下去,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去闪耀民办教师的奉献之光,永不沉熄。
  《我们光荣的日子》观后感(三):《我们光荣的日子》经典与精神的薪火相传
  从来不曾有群体一如他们——历尽艰辛却不离不弃,呕心沥血又默默无闻,在古老而沧桑的土地上,撒下希望的种子。他们就是被挤逼在历史的角落却又遍布边穷地区的四百多万民办教师,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长期面临着尴尬而无奈的局面,条件艰苦、工作繁累、收入微薄。这其中,就有明爱芬和余学军这样的第一代民办教师,他们奋斗过,抗争过,爱过也后悔过,却一如既往的热爱着自己的岗位,无怨无悔的熬干青春与热血;也有张映紫这样的第二代乡村教师,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全新的价值观,接过前辈手中的粉笔,继续传承教育的灯火。
  1992年,刘醒龙的中篇小说《凤凰琴》以富有诗意的文字描写了一群农村民办教师的支边往事,被誉为一部时代的悲歌,改编成电影后更是风靡大江南北,获奖无数,金鸡百花上海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之后又接连推出续篇《雪笛》和《天行者》并获得矛盾文学奖,今年,由《天行者》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光荣的日子》剧组在北大亮相第二届烛光奖,时隔多年再度感动国民。这是文艺经典的延续,也是奉献精神的传承。
  《我们光荣的日子》具有深度的现实主义情怀,通过"明爱芬"以及像她一样挣扎在理想和现实边缘的年轻乡村教师,直击这一被体制歌颂却饱含艰辛的职业背后动人故事。柯蓝饰演的这一角色,也让很多从未经历过民办教师时代的观众,从头了解了这一"职业"的酸甜苦辣,欢乐与哀愁。
  "明爱芬"很平凡,却具有敢爱敢恨的个性,敢于向体制表达不满,也不隐藏对"转正"的迫切渴望。这一形象是建立在真实情感之上的,以一个女知识份子的真实情感出发,抒发出当事人对历史的感悟。她的悲情一生 ,也恰恰是全体民办教师的缩影。而"余校长"这一角色,同样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在最艰难的时代,他守护着瘫痪的明爱芬,一边恪守为人师者的人格尊严,一边在村小、村委会、乡教委之间谋取平衡,进退之间,彰显着一种无奈的智慧。
  《天行者》与《凤凰琴》的有着不可拆解的关系,亦有着人物身份的延续,类似的背景环境,以及对故事进行过的全新构建和梳理——《凤凰琴》中张建新饰演的民办教师"明爱芬",经柯蓝重新演绎,在《我们光荣的日子》升级为女一号角色,"余校长"的角色由李保田换为唐曾,张英子改名张映紫,演员由剧雪换成了郭晓婷。新一代的明星接过前辈的衣钵,以饱含深情的表演把角色演绎得鲜活动人,记录着历史的真相。
  如此上佳品质,离不开台前幕后主创团队的努力。金牌制作人吴毅继《圣天门口》之后与刘醒龙、刘淼淼导演以及柯蓝的再度联手,打造了这一现实主义精品剧。吴毅之前还曾打造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精品剧,从这些作品不难看出文艺创作的初心与情怀。
  很欣喜在这个浮华的时代里,还有《我们光荣的日子》这样的作品,能够担当起记录时代回归现实的责任。国务院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随着岁月的车轮转动,民办教师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但是那些属于他们的"光荣的日子",则需要被人铭记。
  《我们光荣的日子》观后感(四):让阳光照进角落,让梦想走出乡村
  在荧屏一片战争剧、宫斗剧频秀下限的时候,由陕西文投(影视)银海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吴毅担当总制片人的正能量大戏《我们光荣的日子》,成了其中最具深度和社会价值的作品。《我们光荣的日子》将目光指向了乡村小学和民办教师,当大城市的我们庸庸碌碌的时候,乡村小学,却犹如一个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默默的存在着,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水平不高,其实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耻辱。
  可贵的是,作为人类文明的工程师们,这些乡村教师们,无怨无悔的站立在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热血,奉献了一生,这是他们最光荣的事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也因有他们的存在,而多了一些温暖,虽然这种温暖,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要感动自己而已,但随着《我们光荣的日子》的播出,势必会感动更多的人,感动这个社会,感动整个中国,让一个国家从上到下,更深入的体察到乡村小学的艰难,更直接的送关怀送爱心,特别是送务实可行的政策,引发一个时代对教育的思考,这才是《我们光荣的日子》所肩负的使命所在。
  《我们光荣的日子》,将目光聚焦在乡村儿童教育的这项光荣事业,但故事,却并未如我们所以为的仅仅是困苦而已。本剧以柯蓝饰演的乡村教师明爱芬为主线,讲述了她对学校的热情,对真爱的追求,以及如何抵御所遭遇的一切,包括来自教学阵地的挣扎,还有生活方面的痛苦,包括新婚之日惨被歹徒性侵,其后又不幸双腿残疾,而之后还有一路的各种质疑,都是莫大的人生考验。但明爱芬在剧中却如一面无暇的镜子,照射出这个世间的美丑与善恶,因为她的灵魂,是至高无上的圣洁。
  相对于明爱芬将一生都奉献在了乡村的教育事业,从部队专业而来,由唐曾所扮演的余爱军,则是属于漂泊而来,深深扎根,用他的执着与智慧,保护着学校,对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尽管其中不乏一些非正常手段,但确实是非正常条件下的被逼无奈。余学军与明爱芬的相爱,深沉而惨烈,而他作为学校校长,更是目睹和见证了太多的风云际会,这个人物,其实具有中国现代教育史的史学价值,见证了乡村小学的一系列变革 ,也见证了民办教师转正的历史时刻,但那确实一场深具撕裂痛感的几家欢乐几家愁。
  不仅如此,全剧还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无论是抛开世俗的孙四海,还是八面来风的万主任,以及涉世未深的张映紫,其实都是我国庞大的乡村教师队伍的代表性人物,是他们,收敛起各自的多彩生活和特色性格,甘为贫瘠土地上的教育事业全情付出,尽管期间也有太多破折,比如张映紫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青年,在界河小学大胆袒露对余校长的爱,而且因爱生恨,又引发诸多事端,但总的来说,她在迷失中找回了自我,找到了真正的理想方向,这,是本剧对人性的救赎呈现。
  《我们光荣的日子》改编自刘醒龙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天行者》,是吴毅继《圣天门口》后与刘醒龙、刘淼淼的再次合作制片人吴毅曾推出《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名作,是当仁不让的金牌制作人,而由他掌舵的作品,又大多深具现实与理想主义的双重高度,备受观众欢迎,今次《我们光荣的日子》,是由吴毅投资数千万花费三年心血精心再制精品大戏,在庞大的投资,与艰苦的创作之外,其实是吴毅对于国内基础教育的关切之情,创作这部作品,对吴毅而言,不仅仅是新作品的市场与投资收益,而更多的是对教育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以及对电视剧行业发展的深深思索与特殊情怀。
  《我们光荣的日子》观后感(五):《我们光荣的日子》:平民英雄,荣光绽放
  "烛光奖"在北京大学百年礼堂举办颁奖典礼的那天,当看见来自全国各地乡村教师走上舞台接受赞誉,讲述亲历收获掌声的时候,我激动得几乎泪奔。尤其是看着来自家乡新疆偏远地区的各族教师时,心里更是难掩骄傲之情。这激动不仅源自为家乡人感到自豪,更在于五年前的我,也曾是一名站在偏远地区教学讲台上授人以渔的人民教师,而且,那一站,就是十多年。在与曾经的同行分享"烛光奖"所带来的喜悦与快乐的同时,我还一头扎进了电视剧《我们光荣的日子》中,并深深被其吸引,牢牢被其锁定,成为我目前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光荣的日子》是一部由金牌制作人吴毅(《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精心打造,知名导演刘淼淼执导,演技实力派演员柯蓝、唐曾、练束梅领衔主演的,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教师日常生活为主线的,极具心灵冲击力,情感震撼力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他们那一代人,抛青春,洒热血,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甚至是一辈子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乡村基层教育,默默无闻,籍籍无名。《我们光荣的日子》聚焦的就是他们平凡中的点滴感动,波折命运中的激荡与心灵交响。
  《我们光荣的日子》是一部非常接地气、近生活的应景之作。剧中的大小角色,不再是一味的高大全,他们缺点昭昭,但优点一样濯濯。他们有抱怨,有哀叹,有后悔,但更多的是坚持、无畏的精神,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是矢志不渝,从始由终的毅力。柯蓝饰演的明爱芬,唐曾饰演的余校长,吴军饰演的孙四海,王鑫饰演的万主任,皆如此,因而个个都显得真实且生动,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与励志力。
  《我们光荣的日子》聚焦的是一个时代的一组群像,他们不仅将自己的一生付出于此,更影响着儿女乃至其他更多志在远方的青春之士扎根于此。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只能用艰苦二字形容,他们的收入微薄的微不足道,他们的命运脆弱的几乎无法自己掌握。他们动摇过,责怨过,后悔过,也有人因此而离开,但大多数人还是坚持了下来,血汗倾注于此,热泪投洒于此,即使生命也毫不吝惜的永生于此。他们久生于此,便渐渐爱上了这片或贫瘠或富饶却偏远僻静的山水大地,事业扎根于此,家庭安稳于此,学生成了他们继续奋斗的动力与希望,学校成了他们比家更为重要的人生舞台。于是,当听说学校要拆迁、关停,学生将无法、无地求学、读书的时候,他们竭力争取,甚至以死相拼。拳拳事业心,浓浓育学情,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映照着李商隐那句最著名的教师赞美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她们的赞誉再多也不算多,再多的鲜花与掌声他们也受得起。不过,电视剧《我们光荣的日子》在赞美他们,讴歌他们的同时,也对社会转型、变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批判与反思,而这恰恰是这部精品剧集最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这里也是一个小社会,也滋长着一些不正之风,这里的有些人也学会了迷恋权钱交易,还有些人更嗜好贪腐堕落,但瑕不掩瑜,一个老鼠纵然害了一锅汤,但这里的绝大多数都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正因为这样,当他们走上讲台,传授知识之时,才显得如此心安理得,这般心顺气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得以桃李满天下。
  作为一名曾经的人民教师,虽没有经历过乡村教师的苦难、不易,但由于也曾身处僻远小城传业授道解惑,我对她们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亦深如潭井。所以,追看《我们光荣的日子》时,才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谢剧方、出品方,尤其是制片人吴毅,敏锐捕捉到这群几乎被遗忘的人群,并以如此精良的艺术形式,将乡村教师点滴生活呈献给大众。身处偏远村山的他们,受得起鲜花与掌声,也承得起鼓舞与奖励,但他们更需要的是,能有更多人知道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走(近)进他们。
  《我们光荣的日子》观后感(六):请给乡村教师真正的职业尊严感
  在"互联网+"、"一路一带"、"沪深股灾"等热点密布的当今舆论场,民办教师对于绝大多数微博达人、朋友圈点赞狂魔、微商以及被微商烦的不行的诸位,都已经是非常缺乏存在感的 "历史词汇",法律意义上的"民办教师"也已经不存在,然而乡村教师、民办学校(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合约教师,与一二线城市甚至与普通的地级市、县城教师的收入、福利及教学环境,都有着相当严重的差距。2015年6月23日,有幸参与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表彰仪式,这场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办的活动,表彰了14个省(区)、13个民族的100位获奖乡村教师,从他们的面容、发言也能清楚的看到他们的贡献和回报的不匹配,这让我和丑鱼尼莫等前教师感慨良多。在这"我们光荣的日子"里,他们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奉献在三尺讲坛上的光荣,然而我却想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受雇于教育部,而不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鉴于中国的小学和初中在事实上分属于不同行政级别的教育局、教育委员会(从省直、市直、县直一直到乡村),教师们的地位、收益与级别紧密挂钩,他们的人脉和前途也是大相径庭。
  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解决民办教师问题从此有了历史性的转折。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各级人民政府也加大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工作力度,使民办教师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9年至2000年,全国有25万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民办教师逐渐退出讲台。这是百度词条上的官方文件,事实上在中西部地区,民办教师问题直到200X年才大致解决。在部分地区,民办教师整顿之后,依然缺乏足够的公办教师,又出现代课教师的新问题,也有相当比例的教师以新形式的"民办教师"出现。我当年在1994年由初中考入师范学校,1997年毕业,在小学和初中执教六七年,可以说是从童年到青年一直与一些民办教师有近距离接触,他们曾经是我的老师、邻居和同事,他们从青年到中老年的奋斗史,不仅是官定文本中的奉献、光荣和伟大,更有诸多现实的挣扎、坚持和痛苦,尤其是当农忙季节时教学与田野劳作之间的矛盾、收入低微与工作强度的不匹配、民办与公办之间天然而强烈的冲突,以及对人生其他可能的喟叹和想象,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绝对存在的重大课题,转正与同工同酬是他们最为渴望的好事。
  《我们光荣的日子》是一部多年以来罕见的讲述民办教师的剧集,此前知名度最高的民办教师应该是根据路遥小说《人生》改编同名电视剧主人公高加林吧。根据刘醒龙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天行者》改编,由金牌制作人吴毅打造,刘淼淼导演,柯蓝、唐曾、练束梅等主演的一部40集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情类电视剧。该剧投资数千万,力求精益求精,以现实主义手法,围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群民办教师"转正"这一主线,叙述了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令人喟叹的生活与命运,展现农村教育和底层民办教师们的日常生活,刻画这些无名英雄们的心灵史;以人物命运与现实遭际,来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精髓,找寻今日中国全面腾飞的一种前世基因,为这些"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塑造一座影像的纪念碑。著名制片人吴毅,先后就读于湖北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他此前曾经出品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圣天门口》等著名电视剧,是一位在电视剧行业有着清醒担当的制片人,关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血性、坚毅和勇于尝试的正向民族性格,刘醒龙和兰小龙的小说都关注底层人员的精神状态,《天行者》描摹乡村知识分子在历史大时代中的默默奉献,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后走向了这条燃烧自我照亮他人的道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园丁"是耳熟能详的表彰范式,然而具体到个人和细部,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悲欢故事。
  1994年,何群导演的《凤凰琴》也是根据刘醒龙小说改编,剧雪饰演的高考失败之后无奈接受代课教师命运的女孩,她与李保田、王学圻等一门心思用尽办法早日转正的民办老师做起了同事,当年还是师范生的我们感动颇深。我和我的同学们,于1997年毕业,基本上到小学担任教师,我当时的工资是368元。1990年代中期,山东还是采取教师工资(以及乡镇机关公务人员)由乡镇财政统筹的原则,事实上我们同学的工资也是有着相当差别。《天行者》是在《凤凰琴》基础上再度铺展开的故事,柯蓝饰演的"明爱芬",既有着封印一般的时代感、乡土气息以及农办教师特殊的职业感,又有着鲜明个人特色,平凡质朴、爱恨分明、能够感悟人生的欢笑和痛楚,给现代观众一种有力的刺激和无力的旁观情绪,而唐曾饰演的"余校长"则不只是守护着困难时期的明爱芬,更要在乡村政治平衡中为学校找到更多的资源,乡教委、村两委与村小学之间的政治张力残酷性要远远超过大城市里的职场,乡村中人最大的悲催是与绝对熟人社会中无法回避任何人物。国务院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给予他们足够的荣誉和合适的待遇,是乡村教师得以在不可逆的城镇化大趋势下在乡村坚持、传承文明的前提,也是他们的尊严感所在。
网站目录投稿:曼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