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专著。二卷。作者已无可考证。成书于战国初年,其中有些材料属春秋末年或更早,是齐国的官书。 《考工记》一书分上、下二卷。上卷叙述了国家的六种分工(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各地的工艺特产:粤地的农具锄和铲、燕地的铠甲、秦地的庐器、胡地的弓和车、郑刀、宋斧、鲁削、吴粤之剑、燕的牛角、荆干、妢胡的箭干、吴粤的铜锡等;百工与圣人的关系。强调了制作优质产品必须遵循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个原则,接着按工种排序论及三十个工种,即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六:筑、冶、凫、㮚、段、桃,攻皮之工五:函、鲍、、韦、裘,设色之工五:画、缋、钟、筐、㡛,刮摩之工五:玉、榔、雕、矢、磬,搏埴之工二:陶、旊,然后追述远古以来的技术发展史。此后,逐个论述了各个工种。上卷论及"轮人"、"舆人"、"輈人"、"筑氏"、"冶氏"、"桃氏"、"凫氏"、"㮚氏"、"段氏"、"函人"、"鲍人"、"人"、"韦氏"、"裘氏"、"画缋"、"钟氏"、"筐人"、"㡛氏"。下卷接着论述"玉人"、"榔人"、"雕人"、"磬氏"、"矢人"、"陶人"、"旊人"、"梓人"、"庐人"、"匠人"、"车人"与"弓人",其中段氏、韦氏、裘氏、筐人、榔人、雕人只有目,内容已经没有了。 《考工记》记述了三十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等技术问题,是一部有关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主要论及了车辆制造、弓箭制作,钟、鼓、磬等乐器制造,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城市和宫室规划设计几大方面。 书中记述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府制车工艺规范,论述了轮毂、轮辐、轮牙、车盖、车厢等的形制、结构和工艺技术要求,还通过牛车直辕的缺点和马车曲辕的优点的对比,强调了采用曲辕的必要性,并总结了检验车轮部件质量的六种方法:用圆规检验轮圈是否圆、用萭来检验轮子外廓是否规整,悬绳检验上下辐是否对直,浮在水上观测浮沉的深浅是否均等,用黍测量毂中空之处容积是否相同、用天平衡量两轮的重量是否相等。在论述车辆制造的同时,对车辆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力学问题也有所论述,如车轮在地面上滚动时出现的滚动摩擦、马停止拉车以后车辕还能继续前行一段的惯性问题,将车盖制成斜面泄水时流得又快又远是对斜面和抛体运动知识的应用,制造轴时对材料强度的选择涉及到材料力学,检验车轮时用到浮力知识。 关于弓箭的制作,有"弓人"、"矢人"、"冶氏"的专门分工,其制造的程序各有十分细致的技术规定。对于弓的各个部件分别作了深入的考察,特别注重材料的选择,对于如何增加弓干的弹力以射远、如何增加射速、如何加固和保护弓体等问题作了探索,反映了人们对材料力学的认识。对锻矢、杀矢、兵矢、田矢、茀矢等不同用途的箭矢的镞的长短、大小,铤的长短,铁管的设置,都给出了比例规定。对于箭矢在飞行过程中起平衡和定向作用的羽毛的设置,则利用各个箭干在水中的沉浮程度,查明质量分布情况,再酌情处理,这是关于飞行物体的重心、形状同重力、空气阻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箭矢飞行轨道的早期探索。还论述了箭杆强度失宜、箭羽大小失度所引起的弊病,提出了检查箭羽丰杀是否失度、箭干的各部分的强度是否适宜的方法,说明了正确选择箭杆材料的要领。 《考工记》中关于钟鼓之乐的论述主要在凫氏、人、磬氏三节中。"凫氏为钟"节,是世界上最早论述制钟技术的论文,文中层次分明地说明了钟体各部位的名称及其在钟体上所处的位置,以及编钟钟体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定性地阐述了钟的形状、大小对音响效果的不同影响和主要弊病,还交待了磨锉调音的"隧"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人"节,记述了几种木架皮鼓(如鼖鼓和皋鼓)的形制规范,指出良鼓的标准是"瑕如积环",并定性地总结了鼓的声学特性:"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磬氏"一节,论述了石磬的形制和调音技术,先规定了石磬的形状和各部分的比例,实际上定出了制作编磬的一组模数,接着记载了石磬的调音方法:声音频率太上,"则摩其旁";声音频率太下,"则摩其耑(端)"。 《考工记》中的"设色之工"即"画、缋、钟、筐、㡛"五个工种,都与练染工艺有关。"画缋之事"节,首先介绍了各色的搭配,以及土、大火星、山和水的象征性表现手法,最后强调施彩之后,要以白色作衬托。"钟氏染羽"节,记述了以朱砂为原料、丹秫为粘合剂、反复浸染羽毛(或布帛)的工艺过程。"㡛氏湅丝"节,记载了练丝和练绸的工艺过程,介绍了水练和灰练二种方法。"筐人"条文已阙,讲叙的是印花工。 关于陶瓷方面,书中记述了甗、盆、甑、鬲和庾五种陶器的容量和主要尺寸,对甑"七穿"这一形制特点,亦有交待;记述了二种瓦器簋和豆的容量和主要尺寸;并指出陶人和旊人制作的次品不能进入官市交易,进而介绍了制陶工具"䏝"的主要尺寸,提出了"器中䏝、豆中县(悬)"的技术要求。 《考工记》对建筑制度和建筑技术有详细的叙述。记述了建筑城邑的测量问题,包括求水平、定方位等测量问题。追述周王朝营建城邑的制度,着重记述了王城宫城的规划制度,包括主要的形制规模、城门数量、交通干道网络,官、朝、市、祖、社的布局,及前朝后寝制度等方面。文中提出了当时建筑业中惯用的长度单位:几、筵、寻、步、轨。最后规定了礼制营建制度,侯国和封邑要参照王城的标准,按一定的差额逐级降格建筑,等第分明,不得僭越。书中"匠人为沟洫"节介绍了沟洫水利设施与其他建筑技术。在沟洫水利方面,记载了"耦耕"和"井田制"的原始资料,并总结了当时水利技术经验,介绍了几种水利建筑的特殊设计,指出修筑水沟和堤坊的诀窍和良好的沟防标准: "凡沟必因水埶(势),防必因地埶(势)。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并规定了堤防的形制。书中还提到了土墙版筑技术及茅屋、瓦屋、"囷窌仓城"之墙的不同设计,兼及阶前之路和宫中阴沟的设计方案。 《考工记》虽是一本手工技术书籍,但其中包含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关于生物地理分布,书中有三条谚语:"橘逾淮而北为枳","貉逾汶则死"、"鸜鹆不逾济",由于生物活动的范围有限,可以据此判断生物的南北分布。书中"梓人"一节还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将大兽分为五类:脂者、膏者、赢者、羽者、鳞者。书中关于小虫的记载是我国最早的昆虫形态描述。"輈人"一节中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和四象说等天文学知识。 由于技术的需要,书中涉及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包括分数、角度和标准量器容积的计算等数学知识。在制车和制造箭矢中都用到分数的概念,它是从生产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制车、磬等器具时,不同的部位要求有不同的角度,于是产生了衡量角度大小的一些单位,如矩=90°、宣=45°、��=67°30′、柯=101°15′、磬折=151°52′30″(或=135°)等等。 该书较全面地反映了春秋以前及春秋时期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各种手工业技术,它既记述其然,又多探索其所以然。 《考工记》是战国初期齐国的"精物理善工事而工文辞者"汇集有关资料整理成文的,属官方文件,最初为一篇言简意赅、谨严平易的古文。战国时期可能同时存在着几种异体古文的《考工记》。秦焚书坑儒时,《考工记》遭厄运。西汉大量整理儒家藏书,河间献王在整理儒家典籍时,因当时的《周礼》缺了"冬官"一篇,就将《考工记》补入,二书合二为一。西汉第三次古籍大整理时,刘向、刘歆父子对《考工记》进行了校注,使其成为今文。由于刘氏父子重视古文经古字,今本《考工记》中保存了一些经过修改的古文旧文,以备后人纠正。东汉郑玄作《周礼注》,其中《周礼·冬官考工记》部分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研究《考工记》的权威著作。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周礼·考工记》即以抄本的形式流传。至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在石碑上以楷书刻包括《周礼》在内的十二种儒家经典,立于长安的太学内,也称《开成石经》。现在仍完好地保存在西安陕西省博物馆的碑林中。《开成石经》版本虽古,但有多处误刻。雕版印刷盛行之后,《周礼·考工记》的各种版本出现,至今尚存多种宋刻本。现在较易看到的善本是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中的《附释音周札注疏》四十二卷,原出南宋建本,附有阮元的《周礼注疏校勘记》。又载一九二八年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经部"《周礼》四十二卷,这是据明代永怀堂原刻本排印的。另载一九二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初编》"经部"《周礼》十二卷,原本为明翻宋岳氏岳珂相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