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逊不会贬低自己,相反还能显出人品,更容易获得好人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才华横溢,这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的缺点是太喜欢表现自己了,生怕如果不好好地表现自己、标榜自己,自己的能力就不会被别人知道。他们处处张扬自己、夸夸其谈,就为了显示出自己不同于常人的优越性,让周围的同事"服气",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大家不但没觉得他如何有才华,反而觉得他太骄傲了、太目空一切了。因为擅长自吹自擂,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好人缘。 事实上,自吹自擂,失去很多;谦逊亲和,却能赢得很多。但是,这个浅显的道理却不是很多人都懂,特别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目空一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他们很难开展工作,因为骄矜的心态让他们不乐意学习别人的工作经验,受挫也成了必然。 青年时代,季羡林曾是水木清华著名的"三剑客"之一。早年他的煌煌巨著《〈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等书,以其学贯中西古今的知识、淡泊名利的人格,赢得了无数青年、学子的倾慕和崇拜。季羡林声名日隆,于是,国内外的各类人物纷至沓来,因为羡慕季羡林的才华与学识,纷纷拥到北大要求同他见面。有的人为了见他一面,竟在门外连续等候好几个多小时。季羡林曾经这样回忆:"自己简直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家里吃饭的屋子成了候诊室,客厅成了诊室。"到了晚年,他的"剑"仍然没有回鞘,而且越经磨砺,越见峥嵘,越显本色,他俨然成了"国宝"级的大师。 但季羡林没有沾沾自喜,反而非常低调,他虚怀若谷,宠辱不惊,面对溢美之词,他有超人的真实和谦逊。有人问他:"如果给你下个定义,应该是什么?"他回答:"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者,这样足够了。"有人称他为"一代宗师",他却说:"什么‘一代宗师’,好像听着不入耳。"他还说:"对一个人要给他名副其实的定义,他自己才能心安理得。如果名不副其实,他自己一定会吃睡不安。好多事情不是这么定义的,不是这么出来的。什么是‘国学大师’?要先把这概念搞清楚。"季羡林一席话,让众人无言以对。 从季羡林的真实和谦逊,想起彼得拉克的一句名言:"不朽之名誉,独存在美德中。"季羡林的真实,体现了他始终如一的谦逊;季羡林的谦逊,体现了他毫无半点矫揉造作的真实。真实和谦逊,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季羡林的谦逊为他带来了好人缘,是的,好人缘时时刻刻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是不是具有谦逊的态度。 在美国流行这样一句话:"智商(IQ)决定录用,情商(EQ)决定提升。"这个"情商"里其实就包含了谦逊亲和的学问,因为不懂谦逊亲和就是情商低的一种表现。人际关系专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员工被解雇的理由并不是能力不行,而是不能谦逊亲和,和其他员工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才被解雇的。成就大事业的人都能意识到谦逊亲和甚至比专业技能,比文凭和学历还要重要,所以,培养谦逊亲和的能力是一门必修课。 (1)谦逊亲和,做人才能成功 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就得谦虚待人,踏实做事,时时刻刻保持低调、内敛,谨慎持重,从而取得做人的成功。谦逊亲和的人,更容易让人感到亲切,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赖,如果确实有能力和素养,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学会轻描淡写,学会低调也是一种学问,"才美不外见"有时比表现自己的强大更为有效。同时,谦逊亲和的人不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容易给别人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不至于让别人面对你的"高端大气"而感到卑下和失落。谦逊之人的人气指数,就是在"夹着尾巴做人"的过程中获得的。在现实工作中,谦逊亲和的人往往能够顾全大局,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不把团体的智慧和成果据为己有,从来不会"当仁不让",而是"有仁就让"。在胜利、顺境、成绩面前,谦逊亲和的人总是把荣耀归功于别人。大凡谦逊者,都是人们可以信赖的交往对象。 (2)谦逊不是推诿 在谦逊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不能忽视。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这就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要谦逊,但不能推诿。谦逊是一种好品格,但在社交场合中若太过谦让,形成推诿,就会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因为谦逊不是不作为,有了任务和工作还是要迎头赶上。在交际中,很多人都把握不好谦逊的度,让别人误以为能力不行而推诿,这样一来,有意向合作的伙伴就放弃了对他的选择,因为他们觉得你是在用所谓的"谦逊"来遮掩自己的无能,事实上,你是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二是对自己不要太多自责,在工作和与人交往中,谦逊亲和当然是好事,但过分自责也无异于因噎废食、作茧自缚。 (3)谦逊要把握度 谦逊是一门学问,具体实行起来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多跟别人分享看法,多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众人的接纳和支持,从而顺利开展工作。也许态度不够谦逊的目的只为把工作做好,然而看在别人眼里,却是刻薄的表现。也许谦逊亲和只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但有时也会被人认为是"谄媚"。所以,谦逊亲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掌握好平衡,也需要在工作生活中不停地体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