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专著。六卷。日本遍照金刚撰。成书于唐元和二年(807年)至元和十五年(820年)之间。 遍照金刚,日僧法海的佛教法号,俗姓佐伯。生于唐大历九年(774年),卒于大和九年(835年)。讚岐国多度郡屏风浦(今日本国香川县善通市)人。死后追封为弘法大师。贞元间随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三年,回国后应日本人学习汉语和汉文学的要求撰写《文镜秘府论》。后人编有《弘法大师全集》十五卷。 《文镜秘府论》系就唐人崔融《唐朝新定诗格》、王昌龄《诗格》、元兢《诗髓脑》、皎然《诗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河岳英灵集论》等书,排比、编纂而成。全书包括天卷(六节)、地卷(七节)、东卷(三节)、南卷(四节)、西卷(三节)、北卷(二节)等六卷二十五节。其中,天卷讲声韵,地卷讲体例,东卷论对,南卷讲理论,西卷讲声病,北卷介绍虚词和实词。书中所引材料,在我国大都散失,因此对我们研究中国古诗到律诗的过渡情况、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以及汉语语法史等等,都有重要价值。尤其是书中谈创作理论的部分,如地卷中"十七势"、"八阶"、"六志",南卷中"论文意"、"论体"、"定位"等,更为可贵。例如"论文意"讲诗歌创作与现实的关系,颇为精采:"犹如水中见日月,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须了见其象也。"这里以比喻说明诗歌来源于现实而又不同于现实。遍照金刚还指出,要想"了见其象",必须首先在"立意"上下工夫,要"凝思天海之外"、"攒天海于方寸",要"凝心,目击其物",达到"景物与意惬";还要"意出万人之境","意阔心远,以小纳大"。遍照金刚还强调诗歌的真实性和独创性,提倡"意好言真,光今绝古","莫用古语及今烂字旧意",要求诗人敢于创新,"杰起险作"、"傍若无人,不须怖惧",学习古人要能超越古人,"以敌古为上,不以写古为能"。这些都给后人以启发,具有较高理论价值。 《文镜秘府论》的古代抄本在日本有十余种。一九七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日本祖风宣扬会编印的《弘法大师全集》本为底本,参照其他本子,校点出版了《文镜秘府论》,郭绍虞撰写《前言》,并附录日本小西甚一《文镜秘府论考·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