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分析与问题对策


  本文以广东省高职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入手,分析了当前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调适及就业期望值的调整的五大策略,即转变用人单位及就业者本身学历至上的观念,提高就业政策的可执行性;转变专业与就业相一致的观念,实现灵活就业;客观评价自己,找准就业切入点;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培养创业意识,为创业打下基础。
  随着就业双向选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大学生不仅面临就业及择业的困难,同时还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如何顺利择业,成功就业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浙江乌镇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外代表举行座谈会时,频繁使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词。
  之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作阐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鼓励大众创新创业。全国的高校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开设创业课程及邀请创业成功者进行讲座,注重在学生中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大学生实现事业和职业的同步发展。
  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形势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力改革用人制度和转变就业观念。就业观念作为毕业生对就业的认知和未来的期许,既是职业理想,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然而,很多毕业生却对自己的就业观念产生了彷徨与盲从,从而在就业上显得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历方面
  高职毕业生由于接受的是正规的高等教育,在思想和自身素质上均有明显提高,但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催化,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普及教育,而学生在学历定位上却没有积极地转型和适应。有的高职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清晰,盲目跟风参加专插本、专升本考试,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就业。
  2.专业方面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既要考虑个人的偏好及强项,又要考虑行业的发展前景,在就业时很难放弃所学专业。但现行的高职专业设置并不是针对某一家企业或某一个岗位,只是适应性的岗前教育,就业选择权属于学生。这就使专业成为学生就业择业的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3.就业不能与时俱进
  学生就业偏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在进行就业与择业时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存在"一步到位,终老不变"的陈旧思想。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的一些数据,足以说明学生在就业与择业观念:选择国企比例达为24%,选择政府部门从业者比例为20%,选择外企及合资企业者比例分别为16%和13%。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留在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占三分之二。高职院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就业观念切合实际。
  4.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定位
  自1999开始起,我国普及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1万人,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广东市场,导致广东地区大学生供给量绝对值增加。而在"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近100万个,而广东地区用人单位数量、质量和招聘岗位数量明显下降,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市场上需求总量没有相应增加,造成人才供应方面的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与毕业生增长速度的现实问题凸显。劳动力市场现象导致用人单位提高了招工门槛,同时使一部分毕业生降低求职标准,从而使市场用人标准无形提高。
  5.获取就业信息的主動性不强
  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是通过所在学校就业部门获取就业信息的,缺乏对自身、用人单位和就业渠道主动了解意识,有如下弊端:一是不清楚近几年都是哪些用人单位来招聘,哪些单位今年可能还要来,需要几个毕业生等信息:二是不主动了解以往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原则和标准,不知道应锻炼、培养哪些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三是面试时,不主动了解各单位的性质和规模,工作的主要内容,能否有利于个人发展;四是对就业还是升学没有明确的定位,不主动了解就业和升学的相关信息。
  6.自主创业率偏低
  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了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2014届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仅为2.9%。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高过本科毕业生,高职、本科分别为3.9%、2.1%,较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主要是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家庭,创业毕业生创业意识主要源自家庭的企业"家文化"影响。从创业动机方面分析,创业理想(占41%~48%)是创业最主要的动力。82%以上的毕业生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依靠家庭亲友及个人储蓄,依靠政府资助和商业性风险投资的微乎其微。有创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很难实现创业梦想。资金缺乏、市场推广困难和欠缺企业管理经验,是可能导致创业失败的前三位风险。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调适及就业期望值的调整
  在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结构性问题,需要社会、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协同起来,同时也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采取积极的措施,共同攻克难关。
  1.转变学历至上的观念
  要教育学生对身份不能过于看重。学历只是谋生的资质,而并不是现实的价值。要鼓励学生提高认识,树立终生学习,向实践学习的观念。同时,在择业时,其他外因都是可变量,唯有追求人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才是择业的最佳结果。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高更远,对行业的前景和发展的前途要充满信心。
  2.转变专业不变的观念
  学生的所学专业是一项技能,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一技之长,任何专业的学习都只是需要一个过程而已。只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任何专业都会取得成功。因此,在择业上,在专业无法对接就业时,学生要自主变通,先以就业优先,积跬步才能至千里。
  3.转变就业期望值
  高职毕业生应及时合理地调整就业思路,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把就业问题理想化,期望"一步到位"。要理性调整就业观念。
  4.客观对自身进行分析,找准就业切入点
  高职毕业生应对分析市场需求,再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性分析,不要眼高手低地去寻找不符合实际的工作。要根据所学的专业和自身具备的能力,客观剖析自己,找准就业切入点,树立先就业观念后择业观念。
  5.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竞争力
  高职学生应利用各种机会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积极调整个人的职业兴趣,努力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要珍惜与重视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把专业实训、顶岗实习作为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对自己的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进行培养锻炼。尽早规划自己、充实自己、磨炼自己,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
  6.培养创业精神,实现自我创业
  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高校要培养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提高其创业基本素质,促进大学生自我就业。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指导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隊伍;二是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政策的出台,不但体现国家鼓励扶持大学生多种形式创业,同时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实行弹性学制,同时也要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确立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这意味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拥有了择业自主权和用人自主权;意味着能够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学生不仅仅是就业者,而是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随着双创时代的到来,以及广东省扶持大学生创业多项政策的出台,"互联网+"等新的模式不断涌现,这成为广东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让更多有创业梦想的人有了更好的创新创业机会。
网站目录投稿:寻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