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品德是培育學生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品质与人格的一门课程,对初中阶段身心尚未发育完全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的发挥教学功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相关的楷模、先进表率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从而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榜样;运用策略 榜样可以为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树立学习的标杆,做出品德的表率,同时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我国,榜样教学是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以榜样人物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支配自身言行,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下,笔者就对在初中思想品德中如何运用榜样的教学策略进行一些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语言描述,强调榜样的真实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语言是教师讲课的基本功,教学内容大多是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传递给学生。其对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榜样运用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通过语言描述、借助语言艺术强调榜样的真实性,从而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榜样的精神内涵。 以《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中的"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内容为例。讲课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袁隆平先生的图片,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个人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并挑选知道袁隆平的学生讲一讲自己对袁隆平的了解。学生讲解之后,教师引出:"没错,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他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提升了我国水稻的产量,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渲染气氛,并为学生讲解袁隆平的生平与贡献,以此加深学生对榜样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榜样的敬仰。另外,通过真实性的榜样描述,有助于让学生深刻的了解榜样的精神内涵。 二、榜样多样,注重榜样的典型性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与理解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榜样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类型的学生列举不同的榜样来辅助教学。在榜样确立之后,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应设计不同的侧重点。从而使榜样具有典型性,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标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在讲到"珍惜学习机会"这一教学内容时。课前,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导入"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是家里很穷,连蜡烛都买不起。邻居家有烛光,但是照不到匡衡家里,于是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用来读书。后来匡衡成为了大汉的大文学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机会的不易,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孩子上学为父母带来的负担,从而让学生学习珍惜当前学习机会。另外,教师在讲到"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以学生熟知且喜欢的明星作为榜样人物,讲解该明星光鲜艳丽的背后故事,让学生了解现在我们看到的明星的样子都是其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奋斗得来的。通过引导学生正确且理性的分析、客观且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学习自己"偶像"身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贴近生活,提升榜样的号召力 在传统榜样教学中,通常教师都是以一些做过巨大贡献、有过巨大成就的先进人物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没有考虑到榜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导致榜样变得"高不可及"而产生一种朦胧感。事实上,回归生活才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生活中的榜样才更能打动学生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为提升榜样的号召力,教师应让榜样走进生活、贴近生活。 为保证教师树立的榜样可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以《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曾子杀猪"、"宋庆龄守信"等故事导入教学,为学生引出"诚信"这一话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对诚信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出学生生活中、教师身边发生与"诚信"相关的故事。通过生活化榜样的提取,引发与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有效提升榜样的号召力。 四、结语 榜样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修养、人格、学习与生活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榜样教学的重要性,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可以引用不同的榜样人物。以此为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树立学习的标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裴卫兵. 榜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01:65. [2] 李冬梅.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2. [3] 张琴. 榜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