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的反复发作性的短暂的剧烈疼痛,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疼痛呈发作性,刀割样,撕裂样或灼烧样剧痛,持续时间为数十秒到数分钟,疼痛常因说话,咀嚼,刷牙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而诱发,这种激发点称为"扳机点"; 治法一 取穴: 人迎,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操作: 取患侧或健侧人迎穴,每日1次,左右交换选穴; 来源: 陕西中医,(2):74, 1985; 治法二 取穴: 第一支痛:太阳透下关; 第二支痛:下关; 第三支痛:颊车透大迎; 太阳位于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下关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颊车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的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大迎在下颌角前方,腰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操作: 直刺针尖一定要接触骨面,斜刺针体一定要紧贴骨面,一般捻转10分钟,不用提插,刺激的强弱,根据病人体质的耐受程度而定; 来源: 中国针灸,(4):16, 1984; 治法三 取穴: 鱼腰,正坐或仰卧位,两目平视,于眉毛中间,适与瞳孔直对处取穴; 操作: 从鱼腰穴斜刺向下方刺入0.3-0.5寸左右,待局部有胀痛感或触电样针感时,轻轻捣次3-5次,每日或隔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用针刺鱼腰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第1支痛者; 来源: 中医杂志,(6):53, 1987; 治法四 取穴: 下关穴,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操作: 患者取坐位或健侧卧位,选用直径0.35毫米,长6-7厘米的毫针,从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前缘之凹陷处进针,与皮肤呈45°角向对侧目内眦方向缓慢刺入,当刺进5-6厘米时,患者该侧面颊,鼻部及上唇会出现剧烈的电麻感,有的患者描述为"喷水感"或"爆炸感",凡是有上述针感,说明针尖已刺到蝶腭神经节,行雀啄法5-6次后留针,如果针尖抵到骨板,患者感上齿根疼痛,则需将针提出一些,稍改方向再刺入,直至针尖划入一骨缝,即翼腭窝(蝶腭神经节位于其上部),并出现上述针感,若几次进针均未刺中蝶腭神经节,则不要强求,以免造成明显的针后不适感; 来源: 中国针灸,(增刊):239, 1994; 治法五 取穴: 四白,正坐,在承泣直下3分,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 操作: 用此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第二支痛,从四白穴斜向上方约45°角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或上齿等处时,提插20-30次,每日或隔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医杂志,(6):53, 1987; 治法六 取穴: 风池,在项后,与风府穴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操作: 正坐取穴,头略向前低,常规消毒后,以5毫升注射器套5号齿科针,抽取1%利多卡因2-3毫升,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针身呈水平状,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物注入,每日1次,左右交替注射,6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3):20, 1992; 治法七 取穴: 水沟,于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取穴; 操作: 病人取仰靠坐位或仰卧位,取水沟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来源: 中国针灸, (5):31, 1996; 治法八 取穴: 颧髎,正坐平时,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取穴; 操作: 取颧髎穴,用28号3寸毫针,针刺刺入的角度为一颧骨尖的切面约80°角刺入,针尖朝风府方向,深度要求在2.5-2.7寸左右,此时针尖可触到三叉神经第二支主干-上颌神经,针刺达到相应深度后以患者出现可耐受的电击样麻胀感半面放散为度,这是针刺的量化要求,此后留针30分钟,本法不要求术者持针捻转提插多少时间,而是以针刺后患者的客观反应坐位刺激量的指标,排除不同个体疼痛阈差异的干扰因素; 来源: 中国针灸,(2):89, 1997; 治法九 取穴: 下颌穴,在下颌骨体下缘,距下颌角约1.5-2厘米,下颌切迹内侧面凹陷处; 操作: 用强刺激手法,再痛脉冲电15-20分钟,留针20-30分钟; 来源: 中医杂志,(10):35,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