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张卫民人物画艺术


  张卫民, 1946年11月生,山东临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中国人物画研究会理事,浙江省科普美协副理事长,浙江画院特聘画师。曾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7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作品有《地雷战》、《闯关运粮》、《东进!东进!》等。出版有:《张卫民水墨人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张卫民》中国画报出版社;《张卫民水墨人物作品集》等个人画册。
  潮平两岸阔——我看张卫民的人物画
  文/曹工化
  到了现代,艺术都是讲流派的,就如好莱坞的电影都是分类型的。这无论从制作方来说还是评论方来说都方便了不少,而对于消费方来说就像是有了分类清晰的超市,选购更方便了。当然,也有在流派和类型之外的所谓的"另类",但这"另类"其实也是一个"类"也是一种"流"——流行。
  绘画也一样。有潮流之中的画家,也有潮流之外的画家。当然,要吸引眼球,那肯定是在潮流之中的占有绝对的优势。在这个有眼球经济之称的时代,特别是对于绘画这样的视觉艺术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所以,绘画圈里的风流人物总是一些"弄潮儿"。而那些潮流之外的画家大多如果不是在时刻准备着的"前入流期"的话,就是圈外的自娱自乐而已。
  而张卫民则是一个看来与潮流无关但又是潮流使他更让人刮目相看的画家,这样的画家在时下是因为少见而显得更令人瞩目。
  "弄潮儿"你弄得再好也是要靠"潮"的力量。潮起正好借力,而潮起总有潮落时。当流行过了的时候,你也就"过时"了。"弄潮儿"看起来好像是武艺高强,实际上也只是一个随波逐流者而已,一个被潮流所左右的人。
  而张卫民则是在大海边上看着潮起潮落,并在磐石上默默地筑就自己的城堡,让每天照旧升起的新的太阳照耀着它,日新日日新。
  有人说,张卫民的画风有点"平常",那是因为,人们都已经被潮流弄得眼花缭乱。潮起之时,风急浪高,岸边的磐石好像是"平"了。但是,当潮落之时,潮就"平"了。"潮平两岸阔",我们就看到了那"平常"原来正是"平"坦之大道和"常"理之正道。真所谓"看似平常却奇崛"。
  张卫民的人物画看似写生而非"创作",这正是画家的用心之所在。只要你仔细品味(张卫民的画是需要"品’的,也就是说你必需投入一定的时间方能体验出个中三昧,这也和画家投入的时间成正比。世间一切大抵都是如此,快餐做得快吃得快,而大餐做得慢吃得也慢。张卫民的画,不是那种"潮流’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争夺眼球的那种,而是"第二眼美女’。)就会知道它不是创作胜似创作。这是用心良苦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地"创作"出来的"写生"。费尽心机守护的"原生态"。
  张卫民有自己一以贯之的关注域,他对于这一关注远远大于对于美术潮流起落的关注。这样,张卫民似乎成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画家,而与他的关注域对位的也正好是那些与世无争的普普通通的平平常常的小人物。这就构成了画家一以贯之的人物形象系列。
  张卫民偏爱画这些普通平常的人,但是他并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注弱势群体,以显示自己的人文关怀。从他的画里可以见出他的姿态是——他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他们的画家,而是生活于他们"之中"的一员(这与"以平等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平等’还是与之"平行’的外在的一类,无非是"放低’了架子而已)。
  张卫民的画从本真的意义上说,是一种真正的"人物"画,而不是画"人物"。因为,他把本来不是"人物"的在社会上不起眼的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小人物,"画"成了"一个人物"。这个成"人物"的关键在于,张卫民是在"创作"着"写生"——写生活中的个体的生命状态。准确地说,他不是在"画人"而是在"叙事"。正因为有了"事"——故事,这个"人"才成为"一个人物"。
  张卫民画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弱化了场景的——几乎是无背景的纯人物画。他基本上切断了画中之人与环境的相关性,同时也切断了画中之人与画外之人、之物、之事的相关性。他拒绝了"潮流"的"开放式"结构与传统的"画外有画",而是以内敛的"聚变"来求得一就是多的单纯的丰富。这是因为有了同甘共苦式的深入生活之后,有了与世无争的内心修炼之后而成的双向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当人物本身就能够"叙事"的时候,它是"自足"的,"我心即宇宙",你再也不用借助外在的宇宙用宏大叙事来虚张声势了。
  张卫民的人物画是一种略带忧郁的诗性叙事。
  这是一种曾经沧海的目光,充满着人生况味与苍凉的人生体验。画中的老人是这种目光的携带者,而新生的生命个体都被笼罩在这种目光的注视之下,这种目光似乎在问:"这个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呢?"
  "叙事"让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小人物成了"一个人物",那是因为,画家让这个人的"习性"突显了出来。用布尔迪厄的说法就是,将集体和个体的历史内化和具体化为性情倾向,将"历史必然性化为性情"。
  张卫民让我们从一个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小人物身上看到了这个社会空间中从不间断的将社会等级内化和铭刻在行动者的心智结构和身体之上的烙印。"习性是社会权力通过文化、趣味和符号交换使自身合法化的身体性机制,它使行动者受制于塑造他们的环境,想当然地接受基本的生存境遇。"正因为"习性"是一种"身体性机制",所以这就是画家从"画人"进入"叙事"的法门。
  张卫民用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让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小人物不至于灭顶于芸芸众生之中。让那现实中的一个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生命个体在画家那非现实的诗性目光的关注下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物"。他们并不"大"仍然是"小",但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是"一个人物"了。画家并不说"一滴水也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而只求证明"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画家当然无法让小人物变成"强势",他们并不生活在"别处",他们就生活在"这里",他们仍然柔弱但是他们仍然坚韧。
  当"潮平两岸阔"时,张卫民"风正一帆悬"。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网站目录投稿:涵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