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充满了对中国的误解,以至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捏造一些耸人听闻的所谓中国黑幕,所幸的是,今天已经是21世纪,对中国有真正了解的西方人已经太多太多。 公共电台《美国生活》撤销了一篇中国报道,并称该稿子不该播出。 撤下来的稿件是有"大话王"支撑的迈克·戴西写的,这篇稿件讲述了他到中国深圳苹果供货商富士康公司大门口采访的详细过程。在稿件之中,他宣称采访了数百名工人,结果发现有12、13岁大的女童工,以及有工人因为受擦拭iPhone屏幕的化学制剂影响,出现"双手抖动不停"的病症。迈克戴西还宣称也采访了其他代工厂,看到宿舍房间对着床安装了监控录像,整个场景有点像"科幻反乌托邦的《银翼杀手》、《1984》之类的电影和小说场景。"在稿件的最后,迈克绕着弯子警告消费者说:"苹果就是那样制造你们使用的垃圾货的。" 可是事实证明了在这篇稿件之中戴西是在满嘴谎言,一切都是他编造的,尽管节目组曾曾试图核对事实,可惜还是没能在播出之前揭穿这个大话王的谎言。直到罗布·施米茨插手介入,此事才真相大白。 罗布·施米茨是公共电台节目《市场》的资深中国记者,他对戴西的报道起了疑心,并找到了为戴西工作的翻译,并从中找到了事实真相。 这个过程很值得好好听一听,不过还是长话简说吧,施米茨发现了大量戴西造假的证据,他从没写过采访记录,工人的事情则是张冠李戴,事实证明他也没去采访过工人宿舍等等。看到谎言在北京被揭穿,让我们感到了很多的好奇: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这个问题,这次穿帮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相信这种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捏造? 原稿播出时,很多在华的西方记者都认为报道不靠谱。他们彼此抱怨这篇报道令人压抑,满篇陈词滥调——用《银翼杀手》作比喻是描述中国城市最老套的台词,却屡屡奏效。 但是罗布·施米茨却实实在在花时间进行调查,为此他应该受到赞扬。 任何在中国生活过的人,和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对报道中数处地方起疑:1)带枪的卫兵(有可能,但是在我采访过的工厂中从未见过;在中国,通常只有士兵或武装押运的司机才可以携带枪支);2)开车驶出高速出口结果发现钢筋外露,道路未完工(本地的出租司机通常清楚哪个出口未完工);3)与自称12、13岁的女童工见面(即便她们未成年,她们也不会糊涂到在持枪卫兵面前瞎说一通);4)无知的工人竟然从未考虑过改善工厂的条件,直到戴西跟他们讲过才恍然大悟(我从哪里入手呢?);这一条也许是最关键的 5)他认为到工厂门口和与工人谈话是激进的新闻工作创新。他向香港的记者讲述他的计划,在他的报道中,他说这些记者回应说:"那与我们在中国通常的采访很不一样。" 真是滑稽可笑。到工厂大门口去采访正是记者在中国所做的。但是当很多西方记者听到他的报道时,还是有点尴尬,想到有可能戴西发现了这些在中国的西方记者所没发现的东西。在过去的几年里,很多人报道过童工和工作环境糟糕的问题,但是通常这类报道只是呼吁出台复杂的限制条件,讨论工厂应该努力杜绝雇佣童工(以及增加更多的限制条件,限制可能的疏漏)。但是,在中国总是怪事频出。即使开车驶出高速出口没了路也是有可能的。更严重的是,很多人会担心也许戴西以新人的愤怒和调查热情调查此事,他可能发现许多常年在这里的人所没发现的东西。 造成戴西闭门造车的一部分原因,是他以洞察一切的新人身份出现:穿着花衬衫出现在工厂大门口(顺便说一下,那一部分属实),问一些自以为可以揭露惊人事实真相的简单问题。但是令人好奇的是,戴西的失败最终证明在某种程度上,他天真幼稚得连他自己都没搞明白。他以为中国遥远而富有异国风情,他编造谎言无人会查实真相;正如他在随后的访谈中提到的,"他一心想成名,走点捷径"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那也是陈词滥调,与珍妮特·库克以来的所有大话王的讲话如出一辙。)(译者注: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1980年发表《吉米的世界》,并因此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后来被人揭穿报道内容子虚乌有。) 可是实际上中国并不遥远。戴西谎话的基础是,外国人基本上搞不懂中国,记者从来不去工厂门口采访,高速出口没有路。如果是20年前,他的谎言也许可以侥幸成功。可是如今,中国不再是遥不可及。今天中国生产一台iPhone,下周就会摆在美国商店货架上。还有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紧密联系——戴西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许多人。他没想到的是,那篇报道的播客听众通常对报道的内容十分了解:美国海外侨民很可能比任何其他人群更依赖播客,因为在中国很难搞到书、杂志和电台广播故事。 他的报道一开始是成功的,因为它满足了我们许多人对中国和苹果公司的主观臆断。在某种程度上,任何人只要仔细思考就会怀疑iPhone的价格实在是低得太离谱,那也是为什么人们对苹果施压,希望把价格降得更低些的原因。从那个意义上讲,尽管戴西说谎和表演穿帮,他的臆想也还是有一点点儿真相:今天他们就是那样制造你们使用的垃圾货。嗯,虽然不全属实,但是多少有点这个意思。 《美国生活》的艾勒·格拉斯为报道不实致歉,该节目结尾查尔斯·都希格谈论在中国的苹果代工厂,后者与大卫·巴博萨合作在《纽约时报》写了一篇调查报告。该文探讨了都希格称为"两桶"问题——即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及生命安全问题——他出色地阐述了问题的方方面面。他也谈到在苹果方面提供消息的人士当中(包括对许多离职和在职员工的采访),观点也大相径庭。都希格和他同事们的报告复杂而精彩。在采访的末尾,都希格实际对苹果的消费者讲述(苹果代工厂)工作条件的问题:"如果你做了不同的选择,如果你要求改变工作条件,如果你要求其他人像你一样享受同样工作保障,那么海外代工厂的条件就会改变。" 听到这里,让人不禁想到这不正是迈克·戴西着手去做而没做成的吗。《纽约时报》做到了,在某种程度上,在中国听起来很真实。 译者 yr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