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是一种习惯,是纯粹的情感,惺惺相惜,身不由己。 晓芸在院子里独自玩耍,将一颗石子抛向空中,看它划过的痕,然后滚落到地上,再轻轻拾起。无聊的时候,她总是这样打发时间。 妹妹晓霞又在甜睡,她一定尽情在梦的阳光细雨里,她小脸蛋上的笑能说明她做的梦有多么美! 自从喜子和晓蓉都去念书后,父亲和母亲比以前更加匆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劳在田间坡地。 晓芸觉得家里空荡不少,自己确比往常自由了,也很少听见母亲唠叨。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在耳边讲一堆孩子听不懂的道理,不像父亲那样严谨,他不轻易表态,言出必是行,扬鞭即是痛;有时候,实在无法回避母亲的说教,只好乖乖地听着,装作很懂的样子,让她也享受一份安心,并乐在其中。当听得欲哭无泪,只想远远地躲着,或者捂住耳朵,免受困扰之苦时,就会想起一个人的世界,自由,无忧无虑。 年少不惜养育情,可怜天下父母心。 转眼,喜子和晓蓉已读了一年书,算是能写出自己名字的文化人。晓芸听母亲说过:能识字的都是文化人,是受尊敬的人,在旧时代里,只有发财人家才肯送娃念书求学,不像现在,人人有机会。从母亲言语里听得出,她也是位向往知识的女性。 晓芸从外婆那里知道,母亲没念过一天书。旧时代沉满她的遗憾,她常说,如果念过书,她的命绝不是现在的样子,她淡淡的青愁里,分明在怨自己生不逢时。她其实是十分能干聪慧的,一点也不比别人差;买卖物品时,她的口算速度快的惊人,许多人都望尘莫及。 晓芸的母亲总爱在孩子面前讲一句生满老茧的话:都别像我有字不识不出息。父亲说:你们的母亲聪明又能干,她比任何人清楚,苦力不能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唯有读书学文化,知识改变命运。听到父亲的话,晓芸似乎明白,母亲信口说出的那些话不是没有道理。晓芸怀着对母亲崇敬的心,想念母亲的好,不再烦恼她的唠叨。 父亲上过学堂,懂得很多道理,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村里十分受人尊重。平日母亲对父亲的欣赏,也大概因为父亲是她心目中的文化人。晓芸觉得父亲做事和别人不一样。 村里有人不明白,晓芸的父亲为什么把别人的孩子视若己初?他难道不为自己想,没有自私的心吗?还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想法?他与众不同,活的潇洒还是累? 有时候,晓芸也纳闷,父亲对喜子和晓蓉总是宽容,特别地爱护有些让她嫉妒;让人捉摸不透的是,喜子似乎不知好歹,像只刺猬排斥想要靠近他的人,一点也不领情。他是对父亲有看法,怀疑父亲的爱。每逢那时,晓芸真想冲上去,狠狠地揍他;看他不愉快的样子,又不想再去惹恼他,只好随他去,期盼他快点长大,学会接受别人的爱。 爱到底偏爱了谁?为什么要爱?为什么被爱? 让时间见证一切爱的努力,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好在喜子和晓蓉都正快乐着,像父母亲期待的那样,在校园里学习文化。 晓芸十分羡慕喜子和晓蓉,喜欢听他们讲学校里的趣事,有时还偷偷翻看他们书包里五颜六色的画册,常常乖乖地坐在木凳上,听他们清脆悦耳的朗读声。 现在,家里只剩下小姐妹俩。晓霞比晓芸小三岁,她调皮时像只猫,满屋子都有她可爱的踪迹。她还睡着,晓芸不想吵醒她,也好让自己安静一会。 可是,晓芸突然有一种孤单的感觉,没有人能够说话,四周听不见一点动静,寂静得叫人害怕,这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她想:要是来一位客人多好,即使是一张陌生的面孔,她也会像迎接亲人那样,热情地迎上前去。 喜子和晓蓉什么时候放学?外出做工的爸爸妈妈能早些回家吗?一起玩耍过的伙伴们是不是也和自己情况一样?远在山上的大姐姐晓絮她好吗?她很少下山,每一次来,姐妹们都怀着无限好奇的心,先是彼此打量一翻,然后又互相关心起来。 晓芸开始想念昨天,留恋往日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