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润 最近,一直在出差,见到了很多高管、创业者。大家一起交流。收获很多。 到了年底,天气变冷。降温了。 因为新冠疫情,让很多人忘了我们其实处在一个严峻的冬天。 在开会,交流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走出冬天? 有一个词被提及得很频繁:企业家精神。 我也有一些思考。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启发。 1、企业家,通过劳动赚取利润 讨论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企业家"。 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比如萨伊。 萨伊,是继斯密,李嘉图之后,又兴起的一位经济学伟人。 企业家通过什么来赚钱? 像员工一样赚取工资?像资本家一样赚取利息?还是像包租婆一样赚取地租? 萨伊认为,企业家是某种特殊形态的员工。 企业家的劳动,比如开会,计划,控制,监督……企业家也在劳动,只不过企业家能力更强,劳动的价格更高。 所以,企业家是通过劳动来赚取利润。 但是,萨伊说得对吗? 2、企业家,通过组织赚取利润 马歇尔不同意。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也被认为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通过组织来赚钱。 什么意思? 假如你要盖一座房子,雇佣了5个人。2个人搬砖,3个人砌墙。 这个时候有人说,我有更高的管理水平,更高效的协作方式,我只要3个人就行。1个人搬砖,2个人砌墙。 你原来要出5个人的钱,现在你只要花3个人的钱就行了。 帮你省下来的钱,分我一点,怎么样。 企业家,就是通过更高效的管理,更合理的组织来赚钱。 所以,马歇尔说,企业家就是从那些效率不高的行业中,套利出来的过程。 但是,马歇尔说得对吗? 3、企业家,通过创新赚取利润 熊彼特不同意。 熊彼特又是谁? 熊彼特,是一位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轰动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 马歇尔认为,商业世界到处是红利,企业家应该去消灭这些不均衡,获得利润。 但是熊彼特不这么看。 因为商业世界到最后几乎一定是均衡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蓝海会变成红海,红海会变成血海。每个行业都会这样。 这时,企业家怎么办? 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创新,重新打破这种均衡。 别人用马车,你就用汽车。 别人用信件,你就用互联网。 别人认为发射完卫星的火箭应该坠入大海,你要想办法把坠入大海的火箭重新回收利用。 所以,企业家不是通过"套利"来赚取利润,而是通过"创新"来赚取利润。 但是,熊彼特说得对吗? 4、到底什么是企业家? 萨伊认为企业家通过劳动赚取利润;马歇尔认为企业家通过组织赚取利润;熊彼特认为企业家通过创新赚取利润。 他们,到底谁是对的? 我觉得:都对。 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我从他们身上得到启发,思考到底什么是"企业家"? 能有上帝视角俯瞰全局,又有操盘手技能解决问题。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企业家。 过人的直觉,精准的嗅觉,又不惧挑战,投身其中。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企业家。 有强大的心力,能整合资源,同时创造全局性增量。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企业家。 我和这些创业者和高管说,也许我们的问题不是"如何才能走出冬天"。而应该是: "谁",能走出冬天? 只有真正的"企业家",才能走出冬天。 所以,我们能不能活过这个冬天,走出疫情,突破封锁,取决于我们是不是未被发现的企业家。 这就需要我们有"企业家精神"。 那么,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责任?担当?坚持?…… 是。但不仅仅是。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也许是这些: 创新。冒险。较真。希望。 5、创造全局性增量 企业家,要能创造全局性增量。要能创新。 我曾经举过蚂蚁的例子。 为什么? 因为创新。 比如小额贷款。 贷款,对小微企业来说,一直是个难题。 央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大约是6%。但这只是大企业能拿到的。 小微企业呢? 从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的成本,年化利率在20%左右。 蚂蚁怎么做? 每日贷款利率万分之五左右(相当于年化18%),与信用卡利率差不多相同。 但是,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对称,大数据评估风险和信用,商户可以做到"随贷随还"。 我曾经看到过一组数据:每个客户(淘宝卖家等)平均每年贷款次数30次,平均每次占款时间4天,共计120天。 虽然年化利息18%,但是一旦有回款就可以把钱放回阿里,停止计息。银行365天收息,阿里也许只有120天计息。这样算下来也是6%-7%左右。 这种小额贷款,就是用少量多次的方法,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尽管创新有风险,但是这种创造全局性增量的创新精神,值得点赞。 6、豁出去的决心 面对现在这样的变革,没人敢说自己是专家。 面对现在这样的时代,只有勇敢的冒险者,和豁出去的决心。 企业家,需要一些冒险精神。 我也举个例子,小米。 小米刚创业的时候,很多人质疑小米,说看不懂它的商业模式。 其实小米当时的商业模式,一句话就讲清楚了: 把硬件用接近成本价的方式销售,然后架构一个移动互联网平台,再在平台上面提供增值服务。 但要实现这样的战略和模式,也需要冒险。 比如硬件,要接近成本价销售,需要对供应链要强大的议价能力,当时的小米并不擅长。要接近成本价销售,需要减少中间渠道,采用电商直销的方式,而小米当时并没有自己的商城。 比如软件,这个平台,要做成什么样子?做什么核心功能?先做哪个,后做哪个? 比如服务,雷军称为"小费经济"。但是,用户为什么要给你小费,又为了什么服务而提供小费? 这些真的能做成吗?这是雷军的冒险。 同样,对投资小米的刘芹,也是冒险。 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雷军给刘芹打电话,讲小米的商业模式和逻辑,聊了整整一夜,10几个小时,打掉3块电池,一直到第二天白天。 聊完后,刘芹就决定给雷军投资。 是不是太冲动,太草率了? 一定能成功吗? 谁也不敢保证。 但是VC,是企业家背后的企业家,也是赌徒背后的赌徒。 很多人津津乐道刘芹投资小米获得866倍的回报,但却很少提及决策背后所承担的冒险和勇气。 7、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 创业活动中,只有5%用于思考商业模式,进行书面策划,以及分配胜利果实。 剩余95%的时间,都是做具体而艰苦的工作。 决定产品优先级,倾听顾客的声音,把冒险的勇气投入到测试和反馈中。 都是些鸡毛蒜皮,单调,辛苦的事情。 但这些事情,要足够较真。 还是举小米的例子吧。 小米在一开始开发软件时,公司从上到下,从合伙人,到产品经理,甚至工程师,都直接面对用户,和用户一起开会,随时接受用户的意见。 有人不理解,说让这些工程师去和用户聊天,这不是耽误时间吗? 相反。小米认为这样的工作能让团队7×24小时随时迭代产品,保证产品符合用户的需求。 周五发出去一个新版本,接受用户的投票。 如果用户喜欢,内部发个"爆米花奖",大家一起开心开心。如果用户不喜欢,下周马上修订迭代。 我曾经采访过小米的管理者,合伙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很多人都想做四两拨千斤的事。我们就是要千斤拨千斤。 老老实实做一些辛苦的活儿。 如果有人也愿意干这个苦活累活,我们就干得更辛苦,到最后他们都觉得太苦了,我们也就有机会了。 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这是较真。 8、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最后,如果说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最重要,我想可能是这个: 希望。 绝对的热忱,盲目的乐观,不会熄灭的希望。 2014年12月3日,我来到海尔,注意到创牌中心门前有一卦,问是什么意思。 对方回答:未济。 这是六十四卦中最后一卦。意思是,革命尚未成功。 我顿时百感交集。 创业,转型,是一件无比复杂的事情。有太多不确定性。 时刻提醒自己未济,才可能走向真正的既济。 这是对危机的敬畏,同样也是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希望做成一件事情,因为希望能走得更远,因为希望自己能更好,所以愿意付出更多的心力。 我们是在冬天吗? 是。 但是,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以上。一些思考。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