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两委”换届中实施“回归村官”工程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区在乡村广泛开展“强化两项职能、争当五个书记”活动,鼓励引导 129 名外出创业能人返乡担任村干部,较好地解决了一些村级班子后继乏人、创业能力弱、战斗力和号召力不强等问题。根据省市相关要求,我们在前期开展村“两委”换届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就在村“两委”换届中实施“回归村官”工程工作汇报如下。 一、困难和问题 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他们较强实干精神、现代发展理念、管理经验以及人脉关系优势,引发“鲶鱼效应”激发村干部队伍活力,多方争取资金,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带动了全村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能人从政”的动机问题。 能甘愿作出经济上的牺牲,心怀组织、心系群众,造福邻里、回报桑梓自是最好。但有的捞“政治头衔”,要么是为搞征地开发打基础,要么是抱“捞一把”的心理,以村民代言人自居,行个人私利之便。 (二)“两项职能”的推进问题。 当前,村级发展从偏重经济发展转为偏重服务群众和社会管理。能人发展经济不在话下,但服务管理定位还待磨练,且书记大面积的调整更换,不利工作的延续性。 (三)“村务家务”的兼顾问题。 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部分能人当村支书以后,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生意了,对于自身发展和村上的事情难以取舍。也有部分长期“走读”,很少住在村里,有事电话“遥控”,一年四季村民难见到,事还是其他村干部在做,成为“走读书记”、“挂名书记”。 二、对策与建议 省委五年规划要求,到 2017 年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比例达 30% 左右。在村“两委”换届中,动员商业精英回村任职提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严格选任标准。 一是把握政治条件。按照“一好双强”标准,甄别任职动机,让既要有抓发展,也要有服务群众的意识的能人脱颖而出。二是细化任职资格。比如,不在村居住、不到村工作的,能否提名为书记候选人?比如,能不能打破地域界限,跨村任职?三是选任因村制宜。比如,对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产业有基础的,可重点选任能人,但对社会矛盾复杂、治安不稳定的村,就要慎重。 (二)规范从政行为。 当前,一些村不是没有能人,而是有能人不愿当村书记。有本事的不愿干,没本事的干不好。主要原因是担子重、报酬低、缺自由。一是“做什么”要明确。如今村级事务说困难,处理纠纷最麻烦,能人不怕发展经济,就怕村务太杂。二是“怎么做”要规范。更加注重对能人书记的教育培训,指导他们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做到“村务家务”两不误、“小家大家”齐兼顾。 (三)注重梯次培养。 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离土离乡,而且选进来的大学生村官难留住,以及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等,导致村里开党会像过老人节,领头雁缺少后备军。一是注重夯实基础。加强对外出务工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对重点对象“一对一”进行帮带,让更多能人进入组织视野。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和党员“明灯”计划,发现、储备一批高素质后备力量。二是及时沟通交流。通过逢年过节话亲情、夏收秋种忙服务、尽心竭力解难题等措施,及时沟通服务,加强跟踪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主动回乡创业发展。三是提前进入角色。通过担任第一书记、发展顾问、名誉职务等形式,让能人、老板等能够提前适应,让“能人村官”带动村民致富又不耽误自身发展。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 (四)强化激励保障。 待遇低、出路窄,工作量和付出并不小,任务和压力却很大。有的认为“干一辈子,干得再好,离任后还是农民一个”,付出与获得反差大,心理失衡,工作不安心。一是强化政治激励。对那些特别优秀又不符合报考公务员条件的村书记,可以考虑在事业单位招考中放宽报考条件或按任职年限给予加分照顾。积极推荐担任“两代表一委员”。二是推行职业化管理。要既让马儿跑,也让马儿吃草。将村书记作为特设岗位,按照全额事业人员落实工资,参照乡镇企事业干部职工或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落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贴,有条件的可落实“五险一金”。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村级要运转,还要给农民办实事,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书记在发展经济和多方“化缘”的同时,组织要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比如村级惠民专项资金,专项活动经费等,要有保障。四是搭建创业舞台。通过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等方式,为能人书记进一步做大事业、做强产业,搭建舞台、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