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网络有贬义的色彩,例如,人们把沉迷网络的人叫做网虫,提出了网络无美女的概念,这个说法有想当然的意思,美女肯定有人陪着,哪有时间上网? 现在,网虫这个词语已经失去当时的语境,因为人人都上网。美女不但上网,还把自己的玉照贴在博客里让大家欣赏。 "电子社会没建起什么来,你最后还是一无所获。我们是一种需要蹦蹦跳跳的动物,早上起床,出门,做点事情,多好啊。我们都在地球上四处游荡。不要告诉我说不是这样。" 以上是美国后现代文学大师冯内古特的一段话,对于网络,他是一个不十分相信的人。电子社会对他来说,依然是一种虚空。 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如冯内古特一样看破"网尘"? 网络改变女性生活 网络却正在构建一个它的独特社会。这个虚拟的世界不但缔造了它本身的娱乐规则,而且逐步渗透影响到真正的社会生活。几年前,男女网友爱相互问一个问题:你相信网恋吗?通过一根儿电线连接起来的爱情在那个时候如此的不可思议。现在,网络是比相亲的成功几率要高的异性间交流的方式。 麦克卢汉把互联网时代的人群划分为两类:1980前生人是这个时代的移民,在各个代码中迷惘,进退维谷;1980后生人是原住民,他们被网络催化成对技术无限崇拜的新人类,真正属于这个时代,并乐在其中。 1999年,中国网民数量冲破千万大关,98万人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当时的媒体竞相报道,呼告互联网时代来了。现在看,千万这个数字太小儿科了。2007年,中国的网民是2亿,有近6000万人把自己的生活放在博客上,在网络上创造着个人趣味。互联网真正释放的是那些不遗余力创造和展现个人趣味的人。他们才是"世界之盐"。 在这种状态下,网络对女人的生活改变是最大的。曾经有网友发帖子戏称女人上网之后的状态:视野变宽阔了;感觉变良好了;自恋变严重了;窝变邋遢了;饭菜变简单了;兴趣爱好变单一了;和老公的话变少了;陌生的电话变多了;睡觉的时候变少了;夜游的时间变多了;无病呻吟变多了。 ? 女人更易产生网瘾? 网络对女人,似乎天生具有杀伤力。俗话说女人是情感动物,多数的时候活在感性之中。女人更喜欢文字阅读,喜欢安安静静地守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网络可以适当地填补女人的这些需要。 ? 在女人的一生中,也许有许多的梦想,在现实中永远都无法触及;也许有许多的彼岸,在现实中都无法停靠;也许有许多的剧情,在现实中都无法落幕……当网络开始风行,当现实与梦想的矛盾同时冲击着女人时,网络就轻而易举地融入了女人的内心世界,悄悄地为女人筑起了一片世外桃源,真正地把女人的生活从现实中延伸出去,给了她们极大的自由,让她们在自己的天空里遨游,用纤纤十指编织着温暖的未来,幻想着世上最美的梦。 现实生活中,能够成为网上蜘蛛的那些女人们,她们或许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成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别人眼中的能人。在工作中,她们能独当一面,业绩突出;在朋友面前,她们善解人意,尽力替朋友排忧解难;在生活上有着高的学历,是知识女性中的佼佼者,有着好的工作,过着白领、银领、金领的日子,她们有优越感,是生活中的强者;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女强人;在太阳底下,她们是赏心悦目的女人,她们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处世原则,有自己的人生观。当然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们才会疲惫地卸下坚强的伪装,审视镜中那个憔悴的容颜,对着网络、对着键盘、对着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倾吐自己的心事,释放自己的脆弱,让她的灵魂不再孤独地漂浮在寂寞的夜空。但是她们不会选择去酒吧酗酒,不会让袅袅的香烟麻醉自己的灵魂,不肯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迷失自我。她们不需要虚伪的怜悯、假意的关心、冒牌的慰问;可她们需要的是真诚的友情、心灵的沟通、神韵的感应。于是,她们选择了逃避,把满腔心事都深埋于网络,然后微笑着继续坚强的人生。 美国某调查公司通过调查发现,美国的女性网民数量超过了男性。目前美国网民中51.7%的人是女性,美国的女性网民不仅数量多,而且上网的时间也更长。66.2%的美国女性网民每月至少上网一次;而每月至少上网一次的男性网民为64.2%。 我国也有调查组织调查发现,在发达城市,女性网民多于男性网民。以广州为例,女性网民是男性的1.5倍。 网络之于女人们,到底是镜中花水中月的精神寄托,还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精神家园?抑或真的是女人的心灵栖息地,一方心情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