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会宁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现在是全国性的节日,国家法定休假日。每年中央电视台有庆贺节日的文艺晚会,可以说神州共赏月,华夏同中秋。甚至移民欧美澳洲等地的海外华人这时也在欢度这个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公认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嫦娥奔月为素材,从古至今许多文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在全国各地中秋风俗也大同小异。
  陇右会宁地区的中秋风俗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只有具体过程的细微差别。
  每当中秋,正是陇右瓜果飘香,谷禾即将成熟之际。民间流行拜月祭月习俗。
  中秋之前,庄农人早早发好面团,蒸好月饼。这蒸月饼,就是把发面团像做馒头一样加上碱面子揉制好,然后分割开来,把较大的面团用擀面杖擀开成一个圆形面皮,然后撒上苦豆子、清油、姜黄,再把较小的面团擀制成面积相对小的面皮叠垒其上。这样依次叠垒上去,达九层。在最上面一层表面用面条做上圆月、星星、桂树、青蛙、兔子等图案。有些村妇手工面活做得很精致,还要在各层台阶上粘贴上用面团捏制的花朵、鸟雀等;有些村妇也就用其他东西在面皮上压制出一些月亮、星星、花花鸟鸟的模糊印痕即可。最后把面团放在笼屉中蒸出来,月饼就做成了。
  到了晚上,如果天气晴朗,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摆上炕桌,把做好的月饼以及瓜果等都摆放在桌子上,小香炉里点燃一支信香,袅袅青烟款款上升。这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周围,一边仰头看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一边听老人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癞蛤蟆吃月亮等故事。说着说着就把月食时候的事情拿到八月十五说起来。月亮平常有圆有缺,可是要是不到月头月末的时候缺了,那就是叫天狗给吃了,所以从前一旦发生月食,村上的农民们就拿起大锣满村敲,并且喊叫起来:"天狗吃月亮了——天狗吃月亮了——咣咣——"回到八月十五的话题上,就讲述这个月亮神。老人们说月亮神是主管人间婚姻大事的,所以要求家里的孩子向月婆婆下跪磕头,祈求月亮神保佑那些未婚的男孩子找个好媳妇,女孩子找个好女婿、好婆家。
  如果哪一年中秋节正好遇上秋雨绵绵,晚上看不到月亮,那老人们首先就很遗憾,但是孩子们都很快活。因为阴雨天老人们用不着对着月亮讲古今,那些准备好的月饼、瓜果也就稍微在房檐下台阶上献祭一会儿,然后就可以叫孩子们瓜分。能够早一点享用给月神的祭品,孩子们当然高兴。然而老人们认为这一年八月十五月儿不圆满,就似乎象征这一年后半截,庄农人家的事体都不十分顺心。当然这是一种唯心的说法。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效仿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也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
  关于八月十五的起源流传的说法和现在文献资料以及网上资料记载基本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古老的民间神话故事,尽管版本不同,基本框架却没有什么大变化。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粒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当晚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显然在这个故事里,嫦娥是情急之下吃了灵药飞升月宫的,这样唐人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就有些强加罪名之嫌。故事中的蓬蒙显然是一个邪恶的代表,有好人就有坏人,既然嫦娥没有偷窃之嫌,就应该有个反面角色。李商隐说的嫦娥偷灵药显然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那就是嫦娥是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灵药,才飞升成仙的。也许正是她成仙的渠道不太光明正大,才被打入冷寒的月宫里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过日子。好在后来故事发展了,人们为她创造了吴刚和玉兔这两个邻居,所以"碧海青天夜夜心"也算不得永久的寂寞。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伐桂。相传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吴刚的故事和西方神话里的西西佛斯有点雷同,吴刚虽为囚徒,实在是一种人类共有精神的象征。这吴刚历来都被认为是一个苦情者,但毛泽东一句"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把他写成有情有义的英雄。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率部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其实就这个故事而言,显然是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的时候利用了这个习俗,而不是开创了这个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
  关于中秋的风俗全国性的主要有:
  其一,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到了现在,赏月风俗依旧,只不过时代发展了风俗也在发展变化。现在官方的有电视节目,民间则有了利用节日出外旅游等。
  其二,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月饼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形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这些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现在中秋月饼为商家提供了许多商机,但是好些月饼其实只有华丽好看的外表,中看不中吃。要说实诚还是老百姓家里自己做的月饼,既好吃又好看。
  不过现在的城市人的吃穿用度大多已经商品化了,只有农村老百姓中还有人家亲自做月饼,那些制作工艺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网站目录投稿: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