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从小缺乏两种教育,一是爱的教育,一是财商教育。 一个关乎活着,一个关乎如何更好的活着。 教孩子认钱这事儿,永远不会太早。 ——鹿角姐姐说 ◆◆◆ 作者:小豆婶儿 央视少儿频道有档家庭教育节目,叫《小鬼当家》。 节目编导找了10名12岁到17岁的孩子,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接管家里的财政大权。 印象最深的一期,是关于北京男孩吴佳睦。 佳睦的奶奶找他拿当月的买菜钱,他给了160块,在他心里,160块钱就足够让全家吃上一个月,然而,当他请同学吃饭时,一餐就花了560块。 而河南的男孩张澄,刚拿到一个月的开销,转眼就瞒着爸妈给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车。 超级动漫迷女孩甜甜,第一时间将数张毛爷爷摆拍发了朋友圈,坦言要把之前舍不得买的化妆品、衣服通通买回来。 无独有偶,随手翻翻今年的新闻: 许昌一个10岁的男孩,花了5万打赏主播,而这笔钱,是他去世爸爸的丧葬费。 青岛一熊孩子,拿着父母的手机给自己的游戏充值,刷新了整个网络的消费新数据:5秒钟6万块。 记得在《中国孩子的金钱教育》一书里,经济学家和孩子们的对话: "你们知道钱是什么吗?" "知道啊,就是一张张纸。" 中青报评论说,中国孩子从小缺乏两种教育,一是爱的教育,一是财商教育。 财商,通俗点说,就是一个人认识、驾驭和应用金钱的能力。 钱,恰恰是咱中国家长和孩子之间谈得最少的话题。 这些孩子,不知道钱从哪儿来,有什么意义,他们心安理得地挥霍着父母赚来的辛苦钱还不自知,本质上就是缺乏财商的体现。 哈佛财商课里有句话,智商令你聪明,但不能使你成为富有的人;情商可以帮你寻找财富,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不能维持;只有财商可以为你保存这第一桶金,并使它不断增值。 培养孩子的财商,一定要趁早。 记得有记者采访股神巴菲特:"您认为孩子几岁时,父母可以跟他们讲金钱和投资?" 他回答:"越早越好。比如让他们知道玩具的价格,理解存钱的意义,既然孩子的生活离不开金钱,为什么不尽早培养他们良好的理财习惯呢?" 美国教育基金会会长夏保罗先生,曾是花旗银行亚太区资产融合部总裁,现任清华大学EMBA班的主讲教授,同时,他也是5个孩子的父亲。 他说,在孩子智商(IQ)、情商(EQ)、财商(FQ)的教育培养中,FQ(财商)的教育培养最重要,要想子女成材,必须从小教孩子理财,培养他们的财商。 在孩子们稍有数字概念的时候,夏保罗就买来账本,教他们记手账。 他要求孩子们每天都要把拿到的零花钱记录清楚,拿到多少,买了什么,支出多少,并且每周检查一次,看看哪些钱是该花的,哪些钱被浪费了,然后再对每一个孩子的账本进行评价和指正。 等到孩子5岁,夏保罗就开始教他们认识股票。 从利率、公司、供给、行业等这些基本常识,到分析股市行情,夏保罗说:"学习理财,不仅能加深孩子对财富的认识,还能让他们学会把钱花在刀刃上。" 从小就开始的财商教育,让夏保罗的5个子女表现非凡。 他们全部拿到了美国名校的MBA学位,大儿子毕业于哈佛,其他子女分别是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的尖子生。 毕业后进入社会,财商的优势在5个孩子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拔得头筹,有了丰富的物质回报,年收入高的达到400万美元,最少的也超过200万美元。 记得中青报的周云龙说过,中国有三亿多未成年人,未来的几年内,00后就会成为新的财富创造和消费群体。 《小鬼当家》这档节目也好,小孩偷偷花钱打赏主播的新闻也罢,都是对所有家庭的提醒。 钱不是万能的,但我们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和钱打交道,没有掌控金钱的能力,是万万不能的。 在大连的理财高峰论坛上,夏保罗先生多次提到财商教育的重要性,他强调:"在一个家庭里,小孩不会理财,富不过三代。" 可周围大多数父母对于"财商"的概念,都处于"知道很重要,但不知道怎么做"的状态。 国外有位妈妈的做法值得借鉴。 她给孩子准备了三个存钱罐,分别贴上save(储蓄)、spend(零花)和share(捐献)的标签。 放进"save"罐子里的钱,等同于银行里的固定资产,不能轻易取出来; 放进"spend"罐子里的钱,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和玩具; 放进"share"罐子里的钱,用来捐款,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 她每天都会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至于放在哪个罐子里,由孩子自己决定,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对孩子的选择做出总结和建议。 理财专家Erica Sandberg说,每个孩子成长成熟的节奏都不一样,但只要把握好基本的时间线,就不会错过每一个培养孩子财商的最佳时机。 美国有名的育儿杂志《家长》收录过一篇文章:《财商教育里程碑:根据年龄学理财》,可以作为我们的财商教育指南。 3岁时:练习等待。 培养他的耐心,让他明白,有些东西,并不是即时获取的。 方法:告诉你的孩子,你会给他一块饼干,如果他愿意多等10分钟,就可以获得两块。 收获:让孩子明白,等待也许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4岁时:学习数数。 把数学和财商联系起来,让孩子明白数学是有用的。 方法:给孩子不同数值的硬币,告诉他一角钱和一块钱之间的区别,并锻炼他把特定数值的硬币进行归类。 收获: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 5岁:拒绝不合理要求。 这个年纪的孩子开始产生攀比心,父母要在孩子有攀比动机的时候及时制止。 方法:当孩子表现出要买两样东西的时候,让他只选一个,告诉他"我不可能给你买所有你想要的东西,所以你只能选择最想要的。" 收获:认识到我们无法把商品买光,必须在购买时作出选择 6岁:发放零花钱。 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存钱来实现目标。 方法:每个星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具体数量根据家庭和个人情况调节。 收获:如果你需要什么东西,你必须弄清这样东西值多少钱,要想得到它,你必须学会储蓄。 7岁:"长大以后做什么?" 在这个年龄,是和孩子谈论未来职业的最好时机。 方法:问问孩子未来想做的工作,并且和孩子解释你目前的工作。 收获:让孩子明白,人们工作是为了挣钱,但他们可以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为事业。 8岁:了解成本。 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账单,了解金钱的来源和去向。 方法: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庭的收支账单,让他练习加减数字。 收获:让孩子明白,成年人必须支付账单,但只要有足够的收入和积蓄,付账就不是问题。 9岁:开一个存款账户。 让孩子了解存款的意义,此时是给孩子开独立账户的最佳年龄。 方法:带孩子去银行开户,为他存上一百元,并且告诉他,如果他想存款,你随时可以带他去银行。孩子每存一块钱,考虑给他一块钱作为奖励。 收获:让孩子认为攒钱很有趣。 10岁:传授用卡知识。 在孩子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前,把正确的用卡知识传授给他。 方法:拿出你的银行卡,向孩子解释不同银行卡之间的区别,也可以在消费的时候,让孩子帮助你刷卡。 收获: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原理,以及按时还钱的重要性。 11岁:理性消费观。 橱窗里的商品永远最吸引人,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拉回现实。 方法:一起翻看杂志,给孩子看各种品牌广告。让孩子理解广告和商品之间的联系。 收获:从电视广告中发现有关花钱的事实 12岁:示范理智购物。 如何辨别和购买便宜的商品和高品质的商品。 方法:带孩子去购物,让他们现场观摩便宜和贵价商品之间的差别。 收获:能够简单制定一周的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 投资教育家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里写过一句话: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有其他人取代你。这个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财商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守财奴",而是给他健康的价值观指导,让他对金钱有一定的规划能力。 孩子早晚会长大,他们终究会面对"钱"和钱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何面对?这一切需要你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