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房某某,女性,50岁,曾行多程化疗,自2019年12月中旬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左下肢疼痛,以膝关节以下为著,时轻时重,日间发作时疼痛轻,每晚10点至凌晨1点尤甚,无法入睡,由左下肢外侧开始,疼痛逐渐走窜至左下肢内侧,进而走窜至膝关节以上,到达腰骶部,主要为软组织痛,无皮肤红肿或肢体水肿,无关节红肿或变形,需反复行走约1-2小时后自行好转。 症状持续了半个月,曾应用布洛芬缓释片止痛治疗,疗效欠佳,仍需行走得以缓解。 来我科就医时,根据其非固定痛,且行走后可缓解的特点,初步考虑不支持骨转移所致的癌痛,进一步行全身骨扫描及腰骶部CT后证实未见骨转移。 患者无慢性腰腿痛病史,而且疼痛自下而上,不支持椎间盘突出或慢性退行性变所致的疼痛。西医常见病无法解释,那么中医如何理解呢? 黄金昶教授为患者查体后,告诉大家,患者的问题不在于骨,亦非肌肉,而是在于筋。肝在体主筋,筋赖于肝之阴血的滋润。 活动后为何反而痛止?因活动后气血疏通,筋得濡养。肝为风木之脏,风性走窜,故患者痛无定处。患者痛处多在胆经循行之处,肝胆相表里,故当循胆经而治肝。 那么,胆经穴位众多,当如何取穴呢?大家注意到患者的发病还有个特点了吗?黄金昶教授解释道,四个字:时轻时重。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即以时而缓解、时而严重为特点的疾病,应选取输穴进行治疗。 人体经络中的输穴意指脉气至此已较强盛,如水流能注输于深处。 足少阳胆经之输穴为足临泣,又为八脉交会穴,其穴"临于足,其气通于目,泣出于目,故名足临泣"可见足临泣经气上通于眼,沟通上下。少阳胆经之输穴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功善疏泄,通经活络之力较强。 从针灸手法来看,足临泣大多采用常规针刺而少用灸法,以平补平泻与泻法为主,以疏泄肝胆气机,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手法均强调得气,以达到"气至而有效"。 晚间在患者出现疼痛的高发时段,于晚10点针刺痛侧下肢足临泣,以平补平泻之法使之得气,由于每次疼痛持续1-2小时,故留针2小时,第1次针刺过程中,患者未再出现腰腿痛,可自然入睡,次日白天疼痛基本消失,晚10点左右再次疼痛,但较前明显减轻,再次如前法针刺足临泣,后直至复诊时均未再疼痛。 我们平时对于腰腿痛,西医处理上,给予止痛药物,如果疼痛控制不佳,则加量或者换用更强效的止痛药,思路简单但疗效有时欠佳,且给患者带来相应的药物副反应。 而中医治疗,往往取经验穴针刺,或延痛处循经针刺,或寻痛点刺络拔罐以减轻压力,用针较多,徒增加患者痛苦,但疾病未缓解。我们甚少详细思考疼痛的病位,及其脏腑、气血辨证,更甚少分辨五输穴的不同作用。 这个病例不单告诉我们足临泣对于腰腿痛的疗效较好,更告诉我们,临床治疗上,必须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而非盲目的实干,与其在治疗上求多求广,不如求精,机理找到了,往往一针即见效。 作者: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穆立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 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