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正月十六一送瘟神,正月十七吹灯拔蜡,一切狂欢都过去了,农家人该准备农具,收拾种子,送粪土,为下一年的庄农打算。有些年份立春早,正月十几就到了八九、九九。俗话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庄农人早早就开始提耧下种。但有时候正月社火闹完了,天气还冷,才是个五九、六九的时候,大地还在积雪的覆盖下,庄农人什么也不能做,闲着没有事干。于是有些地方就找个由头,再唱他几天戏,大家乐和着。转眼就到正月二十三,这又是送灶爷、跳火堆的日子。乡里农民逢年过节除了敬祀自己的祖先,大都要敬祀灶火爷。 关于敬祀灶火爷,各个地方不一样,不要说一个县域之内城乡之间风俗不同,就是一个村子各家各户也是各行其是。有的人家上年的腊月二十三就请灶火爷,也就是把用绿色纸书写的灶火爷牌位供奉在厨房里,点灯上香、磕头礼拜。到了三天年一过,送完祖先牌位,也就把灶火爷牌位在灶火眼里一烧,就算送走了。有的人家过年请祖宗牌位时才请上,供奉着一直到正月二十三的时候才送走。还有的人家腊月二十三送,正月二十三请,一年到底供奉着,只有过年的时候不供奉,说是灶火爷也要上天堂去过年。现在每到过年,市镇上对联、门神什么都有的卖,也有印刷好的灶火爷画像卖,不过不是绿色纸底子,而是在黄纸上印了灶君和灶君奶奶两位神祇。乡里人有个讲究:不说买,说请个灶爷回来。 正月二十三,年味淡了,但是乡里人这天晚上送了灶火爷,还有个仪式就是跳火堆。所以正月二十三还有个名头就叫燎干节。按照老说法:这个仪式能够驱邪禳灾,跳上一次火堆,这一年就不生疮害病。过去农村人烧火燃料紧缺,正月二十三晚上,孩子们要跳火堆,就得早早去收拾野柴草。家里做饭的麦柴谷杆是不允许拿的。 这天晚饭过后,灶爷送了,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在村里道路上点燃几堆火。孩子们已经等不及,就接连从火堆上跳跃过去。有些小孩子就由他们的爸爸妈妈抱着从火堆上跳过。婆娘媳妇孩子一片吵闹,嘻嘻哈哈。也有些孩子胆儿小,大人抱着跳火堆,还吓得哭起来。有些老态龙钟被病患折磨的老人,也在儿孙们的搀扶下,趔趔趄趄地从火堆上跨过。老人们就是相信这些,大概他希望这大火能将他身上的病魔驱除。娃娃们大都是为了趁热闹。强壮男子汉们大都不相信这些老乡俗,或许他们认为这是老人娃娃的游戏,不屑参与。 火堆跳完了,要把灰烬扬起来。迎风一扬,没有燃烧干净的火籽就噼噼啪啪地爆响,重新散发出星星一般的亮光。老人们讲究多,说是跳完火堆的灰烬扬起来,如果火星子多,那新的一年粮食就结得籽粒多,也就意味着丰收;否则就是歉收,说不定还会闹灾荒。当然老人们哪年都说火星子多得很,一定会丰收,这大概是给后辈们一个好念想吧。 正月二十三,在会宁南部还有通渭、静宁等地,有烧山火、唱山歌的习惯。 到了这一天,家里老人带着孩子们到远离村庄的山头上,点燃一堆篝火。孩子们就围着篝火敲锣打鼓唱山歌,唱民间小调。孩子们不知道歌词,往往就是老人教孩子们唱。不过这个风俗仪式有的地方不在正月二十三,而是农历四月初八或者五月五端阳节的时候才进行。 会宁北部乡村也有烧山火的旧俗,大都在正月二十三这天晚上进行。不过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据说烧山火是为了避免在新的一年粮食作物被暴雨侵害(特别是冰雹袭击)。庄农人把携带冰雹的暴雨叫白雨,据说每年第一场白雨发起走过的路线,第二场白雨也就顺原路走。要是在白雨必经的山头上烧过山火(特别是将那些死驴死马的骨头放在火里烧了,烟气升上空中),这一年白雨就绕着走,不再经过此地。这个说法其实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无非是乡村的迷信罢了。 灶爷送了,火堆跳了,正月很快过去,接下来孩子们上学,庄农人要种田,打工的早就锁上大门回到城里去了。老话说:正月正,针草芽儿乱扎根。也就是说,地面上不见草尖尖,其实草根早就在地下已经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