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委教育、法制教育。"作为肩负教书育人之重任的政治学科教师,要把德育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关键词:初中政治;渗透德育;教育举措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漩涡。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 本文就如何在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工作中如何渗透德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教师以身作则,敢为道德表率 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起到道德的表率作用,自然不容小觑。在对学生的道德做出要求的同时,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德育建设。而这个教师队伍应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教师,每个教师都负有德育的责任。 每个教师都应以身作则,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在教师对于美的选择上。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对于现今社会,信息的多渠道化使学生们的大脑时时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如何判断美与丑、好与坏,这无疑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良好的师德则表现在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上,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分辨清楚。例如:在"神曲"大行其道的今天,《忐忑》、《江南style》等等元素曾几度被模仿,而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除了部分京剧爱好者之外却鲜有问津。哗众取宠也许会盛极一时,而传承下来的总会是经典。当然,并不能对新鲜元素一味排斥,与时代接轨更能让我们与学生拉近距离,只是对于美与丑的度量,我们要表明自己的立场。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是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人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三、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育的效果在课外得以表现,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教育、锻炼,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作为政治课而言,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是一种比较可行和有效的实践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家乡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社会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挖掘"乡土"典型,关注乡情乡貌,既加深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热爱家乡、忧国忧民等思想品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能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强化德育渗透 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把其作为教育熏陶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美的人格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如强烈的使命感;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办事能力;明确的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同时,教师可要加强知识的修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大于教学大纲时,教师才能成为教育的真正能手,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最后,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用。作为一门德育教育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实现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对每一位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有效的备课及对社会的认识等方面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始终以真诚、用爱之心去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完成良好达到心理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起优良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