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暴露出中国交通现状的尴尬。行人闯红灯诚然与国人道德意识与规则意识的薄弱有关,然而反思"中国式过马路",更需要反思"中国式管理"。而"中国式过马路"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作为道路通行的两类主体——行人与机动车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 1 "中国式过马路"背后利益冲突 在红绿灯设置中,汽车通行的时间大多有两三分钟,而行人通行时间却只有十秒二十秒,要想在规定时间穿过马路,行人很多时候都要小跑才能完成。这也就滋生了行人抱团闯红灯的想法,而抱团更是为了以人数居多来给机动车压力,从而确保自己的安全。"中国式过马路"其实是机动车与行人争夺道路资源而产生的利益冲突。 2 "中国式过马路"管理漏洞 红灯等待时间是影响行人行为的最敏感因素之一。当等待时间超过行人可忍受时间时,行人违章率会显著上升。通过调查发现,行人对红灯的忍受等待时间约为70~90秒,然而很多路口的红灯时长超出了这个限度。而德国行人的忍耐时间限度为60秒,英国人则只有45秒。在国外以国民实情来制定红绿灯时长的同时,国内却因行人违背完全超出国人忍耐时限的规则而对行人大加进行道德谴责,这也许在理论上说得过去,然而在人性上却不免令人心寒。 政府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的政策是对行人闯红灯现象进行小额罚款。从理论上,闯红灯确实是行人的错,但政府采取罚款的措施却似乎是将过错全归结于行人了,这恐怕也是行人不支持的原因之一。 3 治理"中国式过马路"需人文关怀 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我们需要的是精细化的管理。若我们的管理部门在设计交通信号灯时,进行实地调研,根据中国人的行为习惯进行改进,如实地测量行人过马路的忍耐时长,合理设置红绿灯时长等,我相信"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一定能得到改善。大范围的交通整治已是大势所趋,相信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诸多社会的症结问题都会慢慢得以解决,让"中国式过马路"真正成为"过去式"。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治标不治本,通过无关痛痒的罚款是不能有效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全国范围的整治是大势所趋,然而真正切实有效的政策却需要管理者做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