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肚小豆 很多同学问,逻辑哲学论和西方哲学史看不懂怎么办? 豆老师不是搞文学的,是搞社会科学的,从这个角度说两句。 1、有些书你一辈子不用读: 很多东西他是这样的。有些书真的没有必要读。因为就算你是PhD了,你不搞维特根斯坦,他的东西(ideally)也不需要读。即使是你搞,那也不需要通读,以后如果你有机会,找一个人带着读会很快。你可以读几章,几句,几个段落,尝尝新鲜。 我为什么说的这么肯定?是的,这世界有些读者特别牛逼,比如叔本华,比如艾默生,他们读谁都可以通读,还能抓紧时间吐槽两句。 但是你不是叔本华,我为什么知道你不是?你还想看豆老师谈这个"逻辑哲学史读不懂"的问题,你甚至还在豆瓣关注着肚小豆,这就说明你不是牛人。 那豆老师就吐槽几段给你点建议。 2、有些人不好读: 比如有一个社会语言学家叫Basil Berstein。他的书,按理说你是可以读的。是啊,都在书架上放着,凭啥我不能读呢?能读,想读哪本读哪本。 小豆在剑桥学这个人,教小豆的老太太是当年伯恩斯坦自己带出来的PhD,国际伯恩斯坦研究会的主席。她上来就说,给你们列个书单,按这个顺序读,一本不要弄混。 为什么按顺序读呢?老太太说她的逻辑思想就是这样的,你按照这个顺序读,最容易理解一些关键的concept。比如伯恩斯坦讲code,你拿一本他死前写的最后一本书,这时候他已经假设你读过前面所有的书了,code来code去,你读得懂吗? 更要命的是,这种顺序还不是时间顺序,有时候这个人可能一个概念用了20年,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定义这个概念,然后很内疚地写一本入门书去解释。如何判断哪本是入门书呢?只能靠人带领,或者读一些宏观的介绍书,这个后面会讲到。 是的,有些人的体系是如此庞大,你一头扎进去并非没有收获,而通常是事倍功半。 鲁迅的东西也很多,但鲁迅有体系吗?没有。 你说我从《朝花夕拾》还是《华盖集》开始读?从《且介亭杂文》还是《呐喊》开始读?小豆老师觉得答案是都可以。这些书属于并列关系,而且都是吐槽没啥技术含量,你随便读。 那么,鲁迅的文章要一本一本一页不漏地读吗?from back to back?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他的好多东西是这样的逻辑。 "这个X报纸的Y编辑是个傻逼,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是个傻逼,傻逼啊傻逼,他那天出门买豆浆借了我5毛钱【rambling starts】,后来文艺战线错误了,前几天张三在报纸上讽刺我,哎呦你算老几啊,你还批评我,我跟你说啊,他跟村头那个李寡妇……" 这种东西,脱离了那个时代的语境,除非你是搞文学史的,这个文段对你如获至宝(梳理鲁迅那时候和出版业的关系、认识的人、思想动态),对于我们一般老百姓,这东西毫无意义。 3、有些人值得读,但得挑准了什么书: 卢梭这个人很值得读,但是卢梭的《爱弥尔》是什么呢?这本书完全就是卢梭设计了一个小孩,然后对这个小孩的一生做了描述,体现了他体系中"nature is good"这个概念的重要性,然后还设计了一套教育系统。 是的,这世界上有的人,可以为一个概念写一本书。 顾诚这个人也很值得读,但是他的《英儿》,基本上就是和一个情人f**kf**kf**k,然后一种类似意识流的回忆录,仔细的描述当时f**k时候他的感想。 这种书值得读吗?当然如果你口味特别重,你可以读。 总之就是说,有些人值得读,但得挑准了他的什么作品值得读。 如何判断呢? 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就是业界权威写的书,比如Blackwell Guide to XXX,有哲学历史学入门的东西。还有Cambridge Companion系列,可以介绍一些人,一些事情,一些东西,都是业内权威人士。 比如Cambridge Companionto Rousseau,就很好的把卢梭的作品介绍完了。看完这种高屋建瓴的东西,有一个宏观的印象,你就可以挑着读具体的作品了了。 4、有些书要挑译本 这个不用说了,特别是叔本华这种喜欢卖弄概念的,挑一个好的译本很重要。很多时候你不懂的不是作者,而是不懂那个二缺的翻译。 5、有些书要挑编者 有些书完全是compile以前的东西,比如《陆小曼文集》这种东西,就是无良出版商拿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来赚钱。连陆小曼写信给胡适借钱都收录进去,不值得读。 一些还行的,比如顾乡(顾城的姐姐)编的顾城文集,就是不错的东西。 6、有些书打死也不要读 有些人写书还没花超过20分钟,这种书不要花一个小时去读。 这种书很容易辨认,封面上有萌妹子的不读。 或者书腰上一堆名家推荐的,结果作者不如这些推荐者有名的,不要读。 7、死人多读 一个人如果死了,书还卖的特别好,基本就可以考虑读一下看看。 原文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27127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