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自学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关注热点。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体现了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教学理念。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学能力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自学的能力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自学则是人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知识可以被遗忘,但能力却伴随你终身。《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一、搭设自主探索平台,培养学生探索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开阔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以故事入手: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时,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家里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通过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两份和原来平均分成的1份是一样的,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如"相遇问题",有些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术语不明白,造成对题意理解不清的学习困难。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二、培养课外预习习惯
  课外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首要环节。它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自己预先对有关内容进行自学,以掌握知识,了解重、难点,为上好新课作准备阶段。通过课外预习可以将要听课的内容有初步领会,扫除知识障碍,对难点和重点经教师的讲解,启发指点能更深刻的领会,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不同学科的预习方法不同,本文介绍数学的几种课外预习方法:
  1、读。读:就是阅读课文,学生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明确目的要求,力求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结构(如概念、计算方法、解题方法等),从总体上作概要性把握。
  2、查。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无法学下去。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查阅有关内容搞清楚,力争经过自查不留问题。或者根据老师提供的"预习提示"查阅有关资料。例如预习《年、月、日》中的四年一闰,为什么分大月、小月、还有2月的天数等概念有些模糊,就要查阅一些课外书籍或网上查询关于年、月、日的相关资料,扫除绊脚石。
  3、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所预习的内容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预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学生对于它们的进率与长度单位的进率为什么不同有疑问,这时,学生预习的时候应当暂放下课本,思考如何推导对照,或在课堂上和教师推导的过程相对照,以便发现自己有无推导错的地方。当然,对于课本中的其他例题,也尝试先做一做,再与课本的解答对照,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简捷的做法(一题多解),如此既是自己在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是在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学情景要生动有趣。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小学生的数学形成刺激,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教师要设计丰富高效的课堂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精心设计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布置具有操作实验性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探索、发现、建构数学知识,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他们思维空间,小学生能想的自己想,能做的自己做,能总结的自己总结,能评价的自己评价,能反思的自己反思,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只有当学生的"学"的方式有了彻底的改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平凡,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状况,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4-63.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79.
网站目录投稿: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