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西南少数民族新米节


  进入秋季时令,对于那些生活于农业社区的西南少数民族来说,等待和庆贺稻谷丰收成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因此,西南地区的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彝族、景颇族、侗族、拉祜族、阿昌族、基诺族、布朗族等民族都会选择适合的日期,通过一系列神圣和世俗活动的开展,来表达获得丰收的感激和喜悦之情。这就是我们要在本节着重讲述的"新米节"。
  在不同的民族或地区,"新米节"常被称"吃新节"、"尝新节"、"吃新谷"、"敬饭节"等。不同民族或地区亦有自己的表述,比如,尝新在白族话中叫"茵果顶";在拉祜话中,"尝新节"的音译为"扎四俄扎",意为新米节;苗语的"努扭敬改"就是"吃敬饭年"的意思;珞巴语中的"卧登杜阿哥",也叫"学果巴",有着庆功节的意思。
  对属于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农耕民众而言,"新米节"的节期虽然在秋日,但由于气候的差异,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新米节"不可能统一在一个时间里过,具体节期的选择有一些差别。这就出现有的民族或地区可能有确定日期,有的可能主要视当年农作物成熟状况来选择合适节期,而有的可能习惯过两次(即分别在刚成熟之际和大丰收之时)。
  比如,仡佬族"尝新节"的时间大多安排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阿昌族等有于农历八月十五过尝新节的习惯,京族的食新米节大多安排在每年农历十月初十。又如,白族、壮族、景颇族、拉祜族等主要施行择日尝新的习惯。布朗族的新米节在每年的秋天,准备开镰收割的前夕,选择一个属蛇的日子尝新米(因为布朗族认为蛇不吃谷子,吃东西也不多,选属蛇日尝新米,谷物的消耗量就会减少,粮食就会耐吃)。再如,佤族在每年农历的七至八月,要分别过两次"新米节"。七月,早稻开始成熟,过第一次"新米节",佤语叫"朋奥"或"波奥"。八月,稻谷大量成熟,第二次过"新米节",佤语叫"朋挺"或"奥瓦"。当然,佤族过"新米节"的日子一般选择在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逝世的属相那天为最佳,意思是请家祖的灵魂回来同子孙后代共尝新米,保佑子孙平安,生活幸福。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新米节"的由来常常和本民族对谷种或农作物起源的集体记忆相关。在一些民族追溯"新米节"的叙事中,普遍存在一个"狗和谷种"的母题。在这类母题中,有的是狗送来(偷取)谷种,有的是神派狗带来谷种,有的是劫难中狗保留了谷种,等等。像侗族的叙事中,提到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漂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了今天。在拉祜族的叙事中,是创世者厄莎在人们没有谷物吃,只有吃土度日的情况下,派狗把五谷带给了人们,并教他们栽种。瑶族的记忆中,在本民族的迁徙生涯中,风浪灾难导致粮食被毁,唯在狗尾巴上找到了几粒谷种。关于这类叙事母题,很多学者都从狗的灵性、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人类对狗的崇拜等角度进行解释,也有部分学者指出取得谷种的狗不是普遍意义的人的象征,而是男性的象征。
  除此类讲述之外,也有一些别的叙述,譬如佤族传承的叙事不仅充满"失而复得"的意味,也有着对物种存在秩序的理解:在很久很久以前,旱谷和金子、银子一起住在地面上。有一次,为了争夺地皮,金子、银子跟旱谷吵起架来,金子、银子吵不过旱谷,不讲理,就动手打了旱谷。旱谷生气地逃走了。从此,人们就没有吃的了,饿着肚子,啃光了树皮,嚼光了树叶,吃土,啃大山梁子。眼看就要吃金子、银子,佤族的祖先派佤族、拉祜族、汉族去把旱谷找回来。经过多年寻找,终于把旱谷从森林中请回地面。从此,人们不再饥饿了。金子、银子对人犯了罪,没有脸见人,就钻到地下躲了起来,把地面让给了旱谷。
  基于各自生活地区的特点和对新米节的不同理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新米节的活动内容也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现象。顾名思义,割新谷、煮新米、吃新米是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节日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祭祀各种神明、祖先等,煮成米饭先给狗吃,举行游艺活动,成为许多民族表达感恩和喜悦之情的共同方式,可以说看到新米节中的"吃"是分享性的———与神、祖先、狗(或其他动物)、别人等同享。对此,可举一些例子。
  在仡佬族中,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都要由寨老带领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间地角进行采新,摘些成熟的谷物瓜果,挂放古树下,然后杀猪、宰羊、杀鸡,用整鸡、猪头、羊头、九串猪肉和二十四碗饭祭祀祖先和神灵。族人按辈分、尊幼排列,跪拜祖先。祭毕,要放土炮、鞭炮,其后演傩戏、唱山歌、耍武术,以及举行放生活动。
  佤族新米节这一天,主人要准备好过节的鸡、猪、牛肉,背起背箩上稻谷地采新谷。路途中,要注意聆听动物的叫声。如中途听见麂子的叫声,就认为不吉利,马上返回家来,把过节的日子往后推。若无异常,主人就继续上路,到谷地里割数棵谷蓬、采一些谷穗背回家来。先把谷蓬献在神台前,用手把谷穗搓出谷粒,用铁锅炒干,舂出新米,盛在碗或木盘里,撒进一些盐巴,献在神台片刻后放进锅里煮成饭,再舀出米,放上鸡、猪、牛肉,撒上盐巴,献在神台上,请魔巴念咒语,意思是招请祖宗的亡灵回来吃新,保佑家人平安。举行家祭期间,不许任何外人进家门。主人让自家的小孩在门外"放哨"。如果遇外人来找,小孩就婉言拒绝进屋,来人知情后便自动告退。如果遇到生人有急事要找主人,小孩就嘱客人稍候片刻,立即进屋报告,主人抓紧时间把仪式做完,祭毕方才开门迎客。仪式结束后,主人把门打开,把自家过新米节的消息向全寨人公开,邀请寨子中人来过新米节。络绎不绝的客人带着各种礼物来祝贺,主人杀鸡、宰猪招待乡亲们。前来祝贺节日的男女老幼唱歌又跳舞,热烈欢度新米节。
  布朗族尝新米时,全寨人在阿章(宗教职业者)的带领下来到地边,面向东方割来一小捆稻穗,舂出米,蒸出米饭,加上一包肉或菜带到佛寺内贡献,让佛祖首先尝新米饭,然后再用新米饭贡献寨神、家神。让佛祖与诸神尝过新米饭后,再让家中长辈尝新,之后是家人一起尝新。过罢新米节,全寨便正式开镰抢收。
  对生活在山区的一些拉祜族来说,在谷物黄熟开镰收割前,会自选一天过新米节,并邀请亲朋好友来共度佳节。长期放牧在山中的牲畜这天也要赶回来过新米节。新米节全都用新鲜食品。席间,老人咏祝词。晚间,宾主围坐在火塘边咏唱古诗歌,青年男女在外吹笙、弹弦、跳笙舞。新米节过后,秋收大忙的序幕便徐徐揭开。
网站目录投稿:亦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