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精神分裂症的就诊与探视


   就诊前做哪些准备
  如果您是第一次带病人到精神科就诊,在就诊之前,您最好把病人的发病经过作一个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您最早是什么时候发现病人精神不正常的?都有哪些表现?在此之前有无精神刺激?发病以来,精神症状是如何演变的?是持续存在,还是发作性的?对病人生活、工作的影响如何?病人到哪个医院看过病?作过什么治疗?有无副作用?疗效如何?
  请尽量保留病人的文字资料,比如日记、信件以及病人随便乱写乱画的内容,您认为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文字,却可能有助于医生了解病人的病情。另外,要尽可能多地记录病人所说的原话,包括病人自言自语的内容,特别要记录那些没有条理、别人听不懂的话,因为这些话对于具有正常逻辑思维的人来说,是很难一字不差地重复出来的,而这些正是判断病人精神症状的有力依据。
  初诊时间一般为半小时至40分钟,先由家属向医生报告病史,然后医生检查病人,最后医生向家属交待病情、开药等。
  如果您的病人已经在精神科建了病历,复诊的程序就简单多了。您只需准备以下4方面的情况:从上次就诊以来,病人的精神症状有何变化;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况;病人对服药的态度及有无副作用;病人的学习工作、社会交往情况。
  复诊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如果病情比较稳定,家属可以和病人一起与医生谈话。如果有特殊情况,家属也可以先向医生汇报,然后再请病人进入诊室。
  由于就诊的时间有限,家属同医生谈话时最好是有备而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也便于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对症施治。
  探视病人时应注意什么
  1.该不该探视?提出这个问题似乎令人不解,家中有人生病住院,家属前去探望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您别忘了,这里是精神病院,探望的是精神病人,从医院到病人都具有特殊性。比如,您大老远去看病人,得到的却不一定是感谢,而可能是冷遇,甚至被病人骂一顿,狼狈而归;再有,病人一见到您,就可能纠缠不休,让您接他回家。您该如何是好?还有,精神病人病情变化慢,住院时间长,渐渐地,探视病人成了尽义务,成了家属的负担。
  以上都是从家属的角度说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探视对病人的影响。病人要在环境封闭、生活单调的医院里住上好几个月,他们每天见到的只有医生、护士和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与家属会面是他们与外界交换信息的唯一途径。探视时,他们可以向家属倾诉住院时的感受,把不愿对医生讲的话讲给家属听,还可以通过家属了解医院以外发生的各种事情,以缓解他们的种种担心或思念。您知道吗?很多病人在医院里度日如年,每天掰着手指算着探视那一刻的到来。他们这种迫切的心情您能理解吗?如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住院的病人,每周只有两次探视的机会,探视的地点在病人平时活动的大厅或花园里。这里是同病区分开的,家属来探视时,要到病人所在的病区去领。
  病人出来,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家属前来探视,病人就不允许在探视时间走出病区活动。因此,在探视时间到来之前,病人都聚集在病区门口焦急地等待着护士叫他们的名字,被叫到的病人兴高采烈地出去会客,一会儿又提着家属带来的食品走回来,而没有被叫到的病人只好垂头丧气地继续等待。如果等了两个小时,直到探视结束,仍不见有人来看他,病人当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探视之后,病人在一起谈话的中心话题就是从探视得来的信息——谁来探视的、带什么东西来了、外面有什么新闻等等。谈论这些可以增加病人之间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生活,但也会使那些没人来探视的病人产生失落感和被冷落感。另外,探视是病人改善伙食的好机会,医院的集体伙食毕竟不如家里方便、可口。
  总之,尽管对家属而言,经常来探视会添加很多麻烦,但对病人而言,探视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安慰。虽然有的病人不擅于表达思念之情,不能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甚至表现为冷漠、敌视,对此,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该给病人创造一个发泄的机会。精神病本来就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们就不要在探视的问题上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了。
  2.多长时间探视一次合适
  探视固然重要,但家属不一定每次探视都来,探视的间隔时间要同病人协商,既要病人能够接受,又不能过多地影响家属的生活和工作。有的病人需要探视的次数越多越好,而有的病人可以每周1次,或者两周1次,对于少数住院时间很长、症状不明显、对家属缺乏心理需求的病人,也可以间隔更长的时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家属一定要把下次探视的日期和到达的准确时间预先告诉病人。前面已经提到,如果您晚到半小时,病人就会在焦急和不安当中煎熬半小时。这就好像我们普通的约会一样,如果您不能按时到达,就一定要想办法通知对方。如果因故不能来探视,最好事先通知病人,或者通过医护人员转告病人,以免引起病人的情绪波动。
  3.什么时候不要探视
  一种情况是病人正在接受特殊治疗,比如人工常温冬眠治疗,即通过注射药物,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3个小时左右。由于药物剂量较大,病人几乎整日卧床,很少起来活动,因此不宜探视。这种治疗的疗程为两周,在此期间,家属可以找医生了解情况,也可以通过护士,给病人送一些生活日用品。两周之后,恢复正常探视。
  第二种情况是病人不安心住院,对治疗极不合作。探视时病人有可能强制家属接他出院,如果家属不依,病人就可能冲动伤人,或者利用探视之机强行冲出医院。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新住院的病人,特别是被强迫或被骗入医院的病人。他们对医院的环境不熟悉,会产生极度的恐惧感,对家属产生强烈的怨恨情绪。此时,家属不仅难以劝慰病人,探视反而会激发病人的暴怒情绪。对于这种新入院的病人,家属在最初的一二周之内,最好不去探视,等到药物起了作用,病人对医院的环境适应了,征得医生的同意后再探视。
  4.谁来探视更合适?
  病人对不同的家属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来探视的人不同,对病人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年轻的病人一般是由父母探视。在生活上,病人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感,希望父母来给他送好吃的,说些关心的话,但也很容易任性、向父母发脾气。在心理上,病人可能更愿意同自已尊敬的某位亲戚、老师或同学吐露心声;已婚的病人一般是由配偶探视,如果夫妻关系好,探视的气氛会很和谐;如果夫妻关系不好,或者病人的某些症状就是针对其配偶的,那么,最好由家里的其他亲属探视;中老年病人的探视者就比较多了,配偶、子女、老同事,还有徒弟、学生等,都可以来探视。上了年纪的人更需要理解和关心,谁在这方面对其表露得更充分,病人一般就愿意让谁来探视。
  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则可以说清楚谁来探视更合适,这主要根据病人的意愿来决定,病人愿意的,就是合适的。也可以由多个家属交替探视,这样既分担了家属的负担,又满足了病人不同的心理需求。最好是在本次探视时,同病人商量好下次探视的时间和人选,让病人有思想准备。
  5.探视时带什么
  家属探视时,为病人携带的物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如换洗的衣物和食品等。一般来说,病人在饮食方面没有禁忌,但不要给病人带酒、茶、咖啡等饮品,这些饮品本身具有兴奋作用,并且与药物相互影响,干扰治疗。第二类是满足病人精神和文化生活的物品,如书籍、纸张、收录机等,这些物品对调剂病人的住院生活是很有好处的,但书和磁带的内容应具有娱乐性和知识性,使病人感到轻松和愉快,较少带有伤感、恐怖的内容。
  无论哪一类物品,都必须强调安全性,这是精神病院的特色。例如,不能带长毛巾,要用小方巾;不能带任何尖利的金属品,如刮胡刀、剪指甲刀、易拉罐饮料等;不能带任何玻璃器皿,如玻璃杯、玻璃瓶装罐头;不要给病人带外衣;不能带入任何火种,如打火机、火柴等;不要带有带子的衣物,如鞋带、裤带等,病人在医院里穿的所有裤子都是松紧带的。
  探视结束时,家属应将病人送回各自的病区,所带的物品要经过看门护士的严格检查之后,才可带入病区。如果家属不知道自已所带的物品是否符合医院的规定,应主动向护士询问,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6.探视时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病人住院了,家属常常来问医生:"我能为病人做些什么?"病人在住院期间,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家属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主要是倾听和安慰。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家属说话不当,给病人增加思想负担,造成病人的情绪波动。探视时,家属首先要耐心倾听,注意病人讲话的条理性、思维的现实性。其次,要多表示理解,即使病人所说的内容带有明显的病态,也不要贸然去反驳。"你听到的声音根本不存在","你的想法毫无道理",这些话不仅不会让病人接受,反而会使病人感到不被理解,甚至把妄想内容扩展到家属身上。第三,要有意识地询问病人的饮食起居、与病友的交往情况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等,特别要询问病人对服药的态度,看是否按时按量地把药服下去了。有的病人有藏药行为,家属发现之后,既不要表示出惊讶、气愤的样子,也不要过多地去指责病人,您只需适当地给予安慰,然后把这些情况告诉医生。第四,要适时地督促病人料理个人卫生,如洗澡、理发、剪指甲、换洗衣服等,言语要温和,要以劝告的方式,而不要用命令的方式。如果病人不接受,也要适可而止,不要同病人争辩。第五,家属探视时,最常遇到的难题就是病人反复要求家属接他出院。此时,家属既不要严辞拒绝,也不要轻易许诺,只需向病人解释"出院的事要由医生来决定",避免病人怨恨家属不接他出院。第六,有些病人过于依赖家属,什么事都跟家属说,让家属转告医生。此时,家属应鼓励病人主动找医生谈话,告诉他,要想尽早出院,就要跟医生好好配合。这样做既可克服病人懦弱、依赖性
网站目录投稿:冰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