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92年开始创业时,马化腾还是深圳大学大三学生,张志东(新浪)、张朝阳(搜狐)在美国深造,马云则在杭州兢兢业业地当他的英语教师,他的企业被称为"中国最老的互联网企业"; 10年前,他还是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最大的对手,比马云"资历老道行深",和新秀马云经常隔空互怼; 10年前,他参加央视《赢在中国》节目,一位还一事无成的穷小子向台上的他预言:马云将打败他在电商领域取胜。 当时已是商界大佬的他坐在台上,大笑这个年轻人在说傻话,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已经这么成功了,你都不相信我,你凭什么要他们信任你?" 网传,这位叫张向东的年轻人后来创立万网公司,被阿里巴巴以5.4亿人民币收购,成了阿里旗下子公司,而曾在台上的大佬却几乎淡出人们视野; 10年间,因为对C2C、B2C以及支付工具趋势无动于衷,他眼睁睁看着马云和阿里像变魔术般,搞出了千亿万亿级别的淘宝、天猫、支付宝、蚂蚁金服……而他和他的企业只是勉强"活了下来"; 如今,阿里市值3718.29亿美金(约2.5万亿人民币),他的企业市值仅剩56.11亿人民币,一个阿里相当于446个慧聪网! 说来唏嘘不已,不过短短10年,马云已经"封神",而曾经的"电商教父"郭凡生和他的慧聪网,如今尚有几人识? 曾几何时的"北慧聪 南阿里" 1955年生于北京的郭凡生,比马云大9岁。 经历过上山下乡的时代,当兵后赶上恢复高考,大学毕业后在研究所工作几年,研究经济学与改革理论,是个学问家。 1992年"东方风来满眼春",郭凡生想将自己的经营理念付诸实践,拿出自己多年积蓄7.4万创办了慧聪网。 慧聪网一开始的业务是做杂志,就是在杂志上刊登各种企业的供应,采购,招标,代理等重要信息(即黄页)。 他和员工一块儿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将家电、计算机等经销商的报价信息收集起来,油印1本《中国商情快报——家用电器》刊物。 当人们要买电器时,只要买他这本刊物,就能知道最低价是哪家,他的刊物风行一时。 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分类广告之父"。 2000年后,中国互联网萌芽,恰逢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民营企业开始做外贸生意,这时出现一个问题:大多中国老板不懂英语,而到中国采购商品的老外,也大多不懂中文。 这时,就需要提供给双方一个交易平台,好解决"鸡同鸭讲"的困境。 差不多同时,马云也发现这个商机搞了阿里巴巴。 而在线下已做这方面生意几年的郭凡生,也注意到此。于是他把企业采购,销售等信息从纸上搬到网上。 马云的阿里巴巴依靠浙江,主做小商品和外贸,而慧聪网则偏向于大件商品。 阿里有诚信通,慧聪网就有买卖通,"北慧聪,南阿里"说法在业内流传。 10年前和马云互怼的是他 2003年12月17日,慧聪国际在香港上市,一夜之间创造了126个百万富翁,风头无两。 那时,郭凡生身上的光环颇多,他被称为:中国家族企业管理界大师和思想教父,而慧聪网则是"一张互联网电子商务界光芒四射的行业名片"。 令人感叹的是,也是在2003年,马云开始淘宝战略,从B2B拓展到C2C领域,淘宝几乎奠定阿里巴巴今天的格局。 当马云宣布淘宝在12个月内实行免费政策,并且在三年内不盈利时,郭凡生和许多媒体或许还认为马云疯了。 但是,如果没有2003年搞的淘宝,就没有今天的天猫一系列电子商务系统下的公司,当然也没有为淘宝而生的支付宝,更不可能有在支付宝基础上诞生的小微金服集团和菜鸟集团,而这些恰恰是今天阿里巴巴集团最核心的业务,撑起阿里的庞大市值。 也是在那几年,江苏的刘强东做出两大决定性战略决策,一是向全品类扩张,从只做3C产品转为一站式购物平台,二是决定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为京东如今对抗阿里打下基础。 可那时,和马云"抬杠互怼"还轮不到强子,挑大梁的是郭凡生。 马云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在阿里和慧聪网还差距不大时,马云就曾吹牛逼:"就算用望远镜,也找不到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在哪里。" 听到马云的高调言论,郭凡生立即通过媒体回怼:"马云能说出这种话,不是中国其他企业家无能,就是他马云自己无知。要不是他望远镜有问题,就是他眼睛有问题。" 对于马云要颠覆整个B2B行业的说法,郭凡生也嗤之以鼻,认为马云很多时候在"睁眼说瞎话"。 在一届互联网大会上,郭凡生还通过TOM科技频道,建议马云多增加些经济学素养,多掌握些经济学常识。 死守一亩三分地,机会在他指缝流走 2006年,郭凡生的侄子郭江出任慧聪网首席运营官。上任不久,他出售了中国搜索和电视广告业务,将公司名称由"慧聪国际资讯"更名为"慧聪网",宣布全面转型至B2B领域。 从2006年至2017年,约莫10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1."专注"和"谨慎"并不总是好事! 在腾讯搞社交网络、百度搞搜索引擎、阿里搞淘宝支付宝、新浪等四大门户搞新闻平台如火如荼时,郭凡生和郭江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敢轻易出击。 他们的"专注"和"谨慎"让慧聪网在中国互联网混战中活了下来,没有被收购也没有关门大吉,但是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个风口在眼前飞过,机会从这个"中国最老互联网公司"的指缝中如流沙滑落。 有人曾惋惜地评价:在相似相近的领域内,即使最终不成功也要勇于尝试,可惜郭凡生和慧聪网没有。 相较之下,马云却像个战略大师,围绕电子商务这跟树干,渐渐生出了C2C淘宝、天猫,雅虎搜索,分类信息口碑,支付宝,阿里软件,广告平台阿里妈妈,金融服务平台蚂蚁金服…… 无数的发家史告诉我们,中国互联网一向是"饿死胆小、撑死胆大"的。当阿里巴巴宣布启用免费模式,"让大量会员先进来再说"的打法面世时,郭凡生估计是一脸懵逼的。 此外,慧聪网比阿里巴巴早上市10年,如果郭凡生能在阿里上市前利用好资本市场的力量,及早拓展,或许局面会好出许多。 2."十八罗汉"个个能人异士,郭凡生却没那么幸运! 1999年2月20日,在一个叫湖畔花园的小区,16栋三层,马云和他的17个朋友决定成立阿里巴巴。 现任蚂蚁金服董事长的彭蕾回忆说,"几乎都是他在讲,说我们要做一个中国人创办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张牙舞爪的,我们就坐在一边,偷偷翻白眼。" 虽然一开始半信半疑,但是另外"十七罗汉"都是全力以赴的。孙彤宇帮马云搞起了淘宝,吴泳铭是支付宝技术总监,彭蕾的蚂蚁金服搞得有声有色…… 郭凡生和慧聪网却没那么幸运了,虽然通过劳动股份制改革,慧聪网从家族企业变为员工持股,但是战斗力、执行力难以匹敌。 3.还有人说,慧聪网和阿里巴巴在定名之初,就已看出差距! "慧聪"在汉语中并非词组,无论是辨识度还是寓意都较为寡淡;马云则选择人们耳熟能详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的典故,取名"阿里巴巴",本就有"天方夜谭"、要颠覆人们想象的寓意。后来的淘宝,取谐音"掏你腰包"则是后话了。 俱往矣,已经失去可比性! 即使拿最强项的B2B业务来PK,慧聪网也已经被全面碾压。 根据托比网数据,阿里巴巴B2B于2016年全年营收总和为111.8亿人民币,阿里巴巴集团全年营收1011亿人民币;而根据慧聪网2016年年报,2016年慧聪网营收为19.58亿,甚至已失去可比性。 尽管仍号称"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在B2B的市场占有率却难以支撑这个名头。 根据智通财经的报道,慧聪网在B2B行业的市场占有率约在3%—5%区间: 至于郭凡生,甚至已经没有人再提起,在公开报道中也鲜有踪迹了。 一位与郭凡生有过接触的博主"瓜瓜焦"曾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总结: 郭从态度上从来没有给对手足够的尊重,在这一点上郭不但得罪了行业内大多数的人,同时也得罪了马已经拥有的客户,更重要的是,在傲气面前,缺乏了及时反省总结的时间。 无论背后原因是什么,阿里与慧聪网早就不在同一数量级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他们曾经那么那么地"接近"过…… 商场如战场,慧聪网与阿里的"命运轨迹"从B2B原点出发,在分岔路口做出选择,造就如今迥异的局势。 正如人生一般,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起点在哪,一旦出发,盯着对手,勇猛向前追寻终点才是正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