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英特尔CEO布莱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最近在业务汇报会(Business Update Meeting)中受到了员工们的质疑,主要包括此前高达12000人左右的裁员、移动市场的失利、公司战略重组、CEO薪酬等,有员工甚至质疑科再奇是否具有继续担任英特尔CEO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此次英特尔重组会遭到员工如此的抵触,甚至是反对? 当然,我们不排除作为英特尔近10年来最大规模裁员,员工(包括被裁和未被裁)出于私心可能存在的不切实际和过激的言论,但鉴于此前英特尔的市场表现及从去年开始的重组,科再奇也应理性反思。 移动转型失利 首先是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战略。众所周知,自科再奇担任英特尔CEO后,移动市场始终是其引领英特尔战略转型的重点。但随着近期英特尔宣布停止部分移动芯片的开发和升级(Sofia和Broxton的Atom移动处理器),业内(包括英特尔)均认为英特尔在投入和亏损百亿美元之后,其在移动市场已经基本失败。虽然有消息称,英特尔拿下了苹果最新iPhone调制解调器芯片的部分订单,但从外界的分析看,拿下这个订单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变英特尔在移动市场退出的命运。那么为何财大气粗的英特尔会始终未能在移动市场有所建树? 众所周知,英特尔进入移动市场之时,为了弥补与ARM架构相比其在功耗的软肋,将性能作为其移动芯片的卖点。但鉴于当时智能手机的应用远没有现在丰富和复杂,这个卖点很难得到终端厂商及市场和用户的认可。之后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越愈演愈烈,在催生更多应用的同时,厂商又将性能作为彼此间竞争的砝码,其中最典型的标志就是苹果iPhone6和iPad Pro(包括iPhone6S)上采用的A9和A9X芯片,当时在业内引发了ARM架构芯片性能已经达到主流PC性能的争论,同时也让业内质疑为何始终在移动市场强调自家芯片性能的英特尔会在最能体现其竞争优势之时缘何失声? 不知业内知否注意到,自科再奇担任英特尔CEO之后,有关摩尔定律终结的言论不绝于耳,而之所以如此,除了芯片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外,与英特尔出于经济性考虑刻意放缓自家芯片产业的创新节奏也密切相关。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其Tick—Tock(钟摆模式)的终结。即英特尔将事关芯片性能和功耗表现的制程技术的更新周期先是从之前遵循摩尔定律的18个月延长至两年,直至今年宣布的三年。这种策略让英特尔在移动芯片市场的竞争中与ARM架构相比始终处于劣势(在制程上),并导致未来英特尔10nm制程的时间表被推迟到了2017年下半年,而7nm更是拖到了2019年之后。与之相比,今年即将发布的新iPhone芯片将首次采用由台积电制造的基于ARM架构的10nm制程。 与创新的保守相比,英特尔在营销策略上则显得过于激进。在智能手机市场遇阻之后,英特尔在2014年以补贴的方式猛攻平板电脑市场,虽然补贴当年实现了平板电脑芯片出货6000万的目标,但因采用英特尔芯片的多为规模不大的白牌厂商,不仅没有在业内树立起自身在移动市场的影响力(主要针对出货量大的品牌厂商),反而因为补贴(还是补贴白牌厂商)导致英特尔的这一激进策略是赔了本还没有赚到吆喝(据称仅与平板电脑相关的补贴就亏了70亿美元),次年便放弃了这一策略。 从最初在移动芯片市场的定位(以性能为卖点),到刻意放缓芯片制程技术的创新节奏,直至大幅补贴平板电脑芯片,英特尔似乎从进入移动芯片市场开始就陷入了未能审时度势、营销和创新本末倒置的怪圈,结果导致在移动领域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市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芯片所占市场份额)与ARM的差距越来越大。 大规模裁员转型的背后,还有激进的管理层任免策略 也许正是鉴于上述英特尔向移动转型的失利,其将转型的重点调整到了数据中心和物联网,并辅以12000人的裁员,而这也最终引爆了员工的抵触情绪。其实一个企业根据自己战略的调整来进行人员的增减本无可厚非,但此次裁员争议的焦点在于员工认为科再奇有意针对超过40岁的老员工,而根据英特尔提供的裁员数据,在美国要裁掉的员工中有79%超过40岁(超过40岁被裁掉的几率是40岁以下员工的2.5倍),即年龄越大,被裁掉的可能性就越大的事实,科再奇确实有刻意清除老员工的嫌疑。 其实,除了裁员之外,在与人事有关的管理层任免上,科再奇也体现出其激进的一面。即其2013年担任英特尔CEO之后就大力推行的人事改革,即完全打破了英特尔传统的内部晋升模式,开始更多从公司外部引入高层管理者,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在2015年11月聘用曾在竞争对手高通担任执行副总裁的Venkata Renduchintala为新组建的"用户端与物联网事业及系统架构事业群"总裁,成为仅次于科再奇的"二把手",而据英特尔的领导团队页面显示,目前该公司23名高管中,有近1/3"空降"于其他公司,随之而来的是,英特尔的其他高管纷纷选择离开,包括前总裁蕾妮•詹姆斯(Renee James)以及客户端计算事业部前总经理施浩德(Kirk Skaugen)及物联网部门负责人道格•戴维斯(Doug Davis)也宣布将在今年年底退休。 这里,我们想提醒科再奇的是,在ICT企业中,高管企业内部沿袭制带领企业转型或一直保持成功(例如谷歌、微软及之前的英特尔自己)和"空降兵"将企业引向衰败或转型不利的例子(例如惠普、戴尔、联想、诺基亚、黑莓、雅虎等)比比皆是。 裁员也好,管理层的任免改革也罢,表面上看是人员结构的调整,但联想科再奇2013年担任英特尔CEO正值传统PC产业开始下滑及其倡导的转型,所以背后反映的是科再奇对于传统PC产业在英特尔现在和未来的地位和战略性的认识。毕竟上述被裁的老员工和离职的高管均是属于PC时代的人,其对于PC产业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而这些人的失宠,反映出的是科再奇轻视PC的战略思想。那么问题来了,传统PC业务真的可以被英特尔轻视吗? 例如在过去的2015年,英特尔的总营收达到了554亿美元,其中以传统PC芯片为主的客户端部门营收322亿美元,占全部营收的58%左右;数据中心部门营收160亿美元,占全部营收的29%左右;IoT物联网部门营收23亿美元,占全部营收的4%左右。由此可见,PC仍是目前英特尔业务的核心,而鉴于物联网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且仍面对ARM的激烈竞争。类似高通、三星等均已推出了基于ARM架构的瞄准低功耗、低成本物联网设备的芯片,英特尔向物联网和数据中心的转型之路并非会一帆风顺或者说需要较长的过渡期,而在这个过渡期内,传统PC仍会是未来一段时期内英特尔的核心和转型的重要支撑。那么我们不禁质疑的是,科再奇带领英特尔在向数据中心和物联网转型中是否表现得过激呢?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英特尔的转型势在必然,但通过此次裁员引发的员工抵触,甚至对于英特尔转型战略的质疑,身为CEO的科再奇能否利用这个机会理性反思下自其掌舵英特尔以来的种种举措是否存在不妥或者偏差,对于英特尔未来转型少走弯路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