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资源是国税系统的第一资源,现代社会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而国税系统的事业想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还要依托于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面对当前国税系统人力资源的基本现状时,关于如何将创新机制应用于国税系统的高素质领军人才培养中,是摆在当前国税系统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创新 国税系统 高素质人才 为了更好的实施国税系统领军人才的培养战略计划,利用创新机制来实现国税系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的,在网络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和外部资源力量,强化高素质税务人才队伍的培养,推进国税领军人才的培养发展进程,也成为了国税部门亟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以辨证的眼光,客观看待国税系统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机制,在近五年以来,国家税务系统在人力资源方面采取了较大的改革措施,通过人事制度层面的深化改革,实行竞争性上岗方法,加大了对于原有税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培养投入,根据税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和能力来竞选优秀的领导型人才;同时利于创新制度来规范招录人员的方法举措,引进各种专业化人才加入到国税系统的队伍里,壮大国税系统人才规模。但由于在人才开发管理方面,国税系统的一些现有制度仍然存有漏洞,因而导致在统筹规划管理开发人才上,依然存在只重视数量,而忽略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出现,造成国税系统在人才结构上,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象。 二、为什么要培养高素质的税务系统人才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离不开税收,而税收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想要带动国家税务事业的发展,就要有专门的高素质税务人才来处理各项税务事宜。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纳税人员不断增加,由于纳税企业的经济主体在跨区域,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企业的团队化和专业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和复杂性。所以,当前的税收现状,也对税务系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而国家税务系统为了使税务事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严把税务工作人员培训关,还改革税务系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因此而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并在完善税务人才培养制度的同时,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的税务系统高素质人才队伍。但纵观整体,我们的国税系统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如何才能把握当前的机遇,激流勇进,实施有效改革,培养出越多越多的高精尖专业化税务工作人员,成为了当前税务人力资源建设方面工作人员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税务工作人员在能力考核方面对专业性要求比较强,所以我国的税务事业能否得到持续性发展,还取决于有没有可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尤其是国税系统在招录人才方面如果要面向社会的话,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了限制税务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的业务素质,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更显得重要了。 三、如何在创新机制中培养高素质税务人才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而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所以,怎样利用创新之法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结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在国税系统中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有一个可行性的遵循准则: 首先要给人才提供最好的发展平台,以供高素质人才施展才华。想要更好的发挥人才的才能,就需要人尽其才,把合适的人才放在适合的位置上,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人才的专长,不至于使人才埋没。 其次就是培养一个合格的税务人才需要花费时间,一定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决心,要从多方面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挖掘每个人独特的才能,耐心等待人才的成长。同时把在税务系统里有特殊专长的人放在适合他的岗位上,就能发挥出这些人才最大的才能。 再次就是要根据人才的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来分配岗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是识人用人的最高准则。每个人在不同方面的才能都不同、即便是在同一个领域里,同一方面,才能的大小也因人而异。用人要采取扬长避短的方法,根据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才能这一点,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要根据不同员工的优势和劣势来安排岗位,做到扬长避短,取其长处以补其短,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又能合理的规避一些不科学的分配方法,防止用人不当对整个部门的不良影响。也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将不同人才的能力发挥至最大化。 最后一点就是要善于对人才进行适当的"修剪",以便于人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成长,才能也因此而得到最好的发挥。敢于对人才进行"间伐",为优秀的人才腾出位置,让更多的人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是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税务人才的一个要素。 综上所述,事业兴衰的关键在于人才,想要提高国税系统工作人员的能力,还要树立正确的领军人才导向,借力"互联网+",搭建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税务系统专业人才,创建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发挥人才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并壮大税务系统领军人才的规模。 参考文献 [1]袁红梅.高层次复合型税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7 [2]曾高盛.以人为本 创新机制 不断加强国税系统人才资源建设[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8(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