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山西立春


  《吕氏春秋》 :"冰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人们才懂得春耕。很长的时间内,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山西农村大多是粗放型耕作,冬季不作农活,待到初春解冻时方进行耕作,是谓春耕。自周代至近代,民间沿袭着在立春日举行春耕仪式的风俗。
  牛是春耕的主要畜力,备受农家重视。山西民间传说,天帝为了整肃人间生活规律,派牛神下界传旨,规定一日之内三打扮,一吃饭。结果牛神误传为一日之内三吃饭,一打扮。天帝大怒,罚牛神下界为人耕作,生产粮食。立春日鞭打春牛,正是象征一年之初农业生产的开始。
  西周时期,周天子要将务农事宜列入朝议,责令百官于立春日举行迎春仪式,与民同耕。 《事物纪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 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春牛, 即土牛、 泥牛。朝官依据节气时令,不失时机地展示土牛以告民间,表现了以农为本的政治观念。
  唐代以前, 史籍中没有鞭打春牛的记载。 从周代至秦汉,流行的迎春活动只有迎春于东郊,并开始有土牛耕人、春帝句芒的记载。汉代祭祀青帝句芒实际上是祭春神、农神,这时出现的土牛、耕人也是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农耕时节的到来,催劝春耕。青帝句芒即芒神,全称句芒神,本为木神。
  在五行说中,东方属木,属青,属春,因此,句芒便由木神演化为春神。 芒神的形制为一执鞭官人, 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手中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着二十四个节气。唐代之后,巫术行为渗透到迎春节俗之中,才出现"执仗鞭牛"之举,这就是后来流传久远的鞭春、鞭春牛、打春牛。山西许多地方都称立春日为"打春",即源于此。
  宋代及其后的鞭春之举由皇帝、官吏或扮演芒神的人进行。由于鞭春风俗流传广泛,各地的习俗演变不尽相同,在许多地方演化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民国时期,山西晋中一带流传着"汾阳的春, 太谷的灯"的民谣。 "汾阳的春"即指汾阳地方打春习俗。立春那天,汾阳的士农工商都集中到望春村,县官扮成农夫象征性地犁地,县官的妻子扮成村姑给农夫送饭。春牛由纸扎而成,内塞鸡毛杂物,当活动进行到最高潮时,农夫用鞭子或棍子将春牛打破,围观的农民一拥而上参与鞭打。人们认为打得越热闹来年的收成便越丰裕。
  山西祁县在清末民初时, 由众人推选的乞丐扮演农夫。乞丐衣衫不整, 鞋子破旧, 人们根据乞丐在"打春牛"时穿鞋系扣的情况, 推测今年雨水是否充足、何时有雨、何时干旱。
  据史书记载, 唐宋以后很长时期内, 春牛都以泥土制作。这是以农立国的百姓对土地崇拜的缘故。立春之后, 大地解冻复苏, 立春日将土牛打碎, 意味着耕地松土之始。《马邑 (今山西朔州)县志》说得更明白:"候立春时, 致祭之官员, 各执采杖, 环牛而击者三。 所以鞭土膏使之动, 送寒气而近岁时,劝农之始也"。官员先将春牛鞭打使之松动, 寒气尽散, 随后众农民将春牛打碎, 分土而回。
  山西各地旧俗对春牛碎土的处理办法并不一致,有的用春牛土在门上涂写"宜春"二字, 将余土洒入自家农田, 表示注重农时。有的用春牛土涂抹耕牛的双角, 据说耕牛可得神助, 免除瘟疫, 力气倍增。 有的用春牛土涂灶, 据说可以祛蚍蜉。这是山西民间时令活动与信仰习俗融合渗透的较典型的事像。
  山西晋北有些村庄用纸牛代替土牛,用高粱秸秆做架子, 五色纸糊牛, 里面装五谷杂粮。立春日, 村民轮流鞭打春牛。纸破后五谷四溢, 象征着"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最后, 焚烧纸牛, 村民分五谷而返, 象征红红火火、家家丰收。也有一些村庄在纸牛肚中放置核桃、红枣、柿饼及其他干果食品, 打碎春牛后由众人捡取。 种种习俗, 皆反映了农耕社会重视春耕的观念和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山西吕梁山区的临县等地, 劝耕仪式较为简单, 找一块地, 画个圆圈, 农夫将耕牛披红挂绿装饰起来, 拉上牛到圆圈中转一转, 称为"出牛"。 人们认为闲了一冬, 立春就该活动活动, 出牛仪式即为春耕作准备。山西民间许多农民在立春之日按一定方向祭祀牛马神, 并犒饷耕牛, 象征性地出犁,称之为"试犁"。 此后, 家家户户开始清理农具, 给农具钉木榫,忙碌起来。
  现今的城镇已经不再举行鞭春活动, 但山西晋北地区一些农村仍然有打春牛遗俗。立春前, 年轻人在村中或村周宽阔处泥塑一春牛, 或绘以五色, 或以五色纸裱糊。 妇女们多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 据说可以祛避痘疫。 立春日, 村里推选一位有威望的老者, 于春牛前敬香、 奠酒, 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 意味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 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 分土而回。
  山西许多地方的农家习惯在自家院墙上贴一张画有春牛的黄纸, 黄纸代表土地, 春牛代表农事, 俗称"春牛图"。立春日, 山西民间广泛流传着吃春饼的习俗, 各地春饼的用料和形制不同, 多以杂米面糊摊成薄饼, 卷夹各种小菜, 如豆芽、韭菜、香菜等食用。立春日, 山西广大城乡还保留着"咬春"即生吃萝卜与梨的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 各级政府于每年春耕时节都要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和组织春耕, 各种媒体也配合春耕生产加强宣传报道。人民政府每年颁布的第一号政令、各大媒体每年第一篇社论,几乎全部是关于农业生产的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特别是地膜覆盖技术和保温大棚技术的推广运用,节令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日渐缩小, 劝耕习俗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如今每逢立春时节,在山西城乡偶尔还能看到好事者塑制的土牛形象。
网站目录投稿:诗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