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模仿创新创新的有效途径你可以来试试


  行为解释
  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一般包括完全模仿创新、模仿后再创新两种模式。
  模仿后再创新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造,即在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产品技术的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要求企业首先掌握被模仿产品的技术诀窍,在进行产品功能、外观和性能等方面的改进,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也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但是同时难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新技术也并不总是能够轻易被模仿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技术显然更不容易了。
  模仿创新特性
  积极跟随性
  积极跟随性一是体现在技术方面,二是体现在市场方面。在技术方面,模仿创新不做新技术的开拓探索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学习和改进者。在市场方面,模仿创新者也不独自去开辟全新的市场,而是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发展率先者所开辟的市场。
  市场开拓性
  模仿创新在市场方面同样具有开拓性。开辟新市场,激发新需求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内容,模仿创新亦不例外。模仿创新不仅是抢占率先创新者已开辟的市场空间,而且包含着对新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
  学习积累性
  学习积累性指"看中学"的积累性。学习积累机制是技术创新中的核心问题,是支持技术创新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率先创新的学习积累主要依赖于自我探索,除了基础知识可来源于外部外,大部分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企业"干中学"的结果。而模仿创新的技术积累来源是多方面的,开始主要是通过"看中学",即通过观察、选择、节俭、模仿率先创新者的行为,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中学习,在模仿中吸取大量的外部知识,培养提高自身的技能。这样有投资少、时间短、效率高的特点,这是模仿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根基。
  中间聚积性
  模仿创新具有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模仿创新省去了新技术探索性开发的大量早期投入和新市场开发建设的大量风险投入,因而能够集中力量在创新链的中游环节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使得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向总部聚积。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模仿创新企业并不丰富的创新资源的集中利用,另一方面保证了在工艺改进,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等方面形成强势技术积累,造成了模仿创新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根基。
  模仿创新的动因
  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用雄厚的资金投入科研与技术开发,但是企业要生存发展,仍然需要有较高的技术创新热情。
  生存条件
  首先,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是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因为它们难以像大企业那样依赖于已取得的产品市场。
  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们往往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具有更强的技术革新动力。
  第三,从市场营销角度考虑,大企业多倾向于尽可能限制技术改进,与此相反,中小企业则急需进行技术改进。
  第四,大企业里的研究开发人员是专业化的,专业化可能会限制技术创新,而中小企业则往往拥有复合型人才。
  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在较小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开发,成本低、效率高。
  面临挑战
  (1)缺乏研发资金。中小企业通常资金较少,经营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因此很难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同时,中小企业一般也不具备大企业拥有的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融资手段;另外,它们也很难从政府获得研发资金的支持。
  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和创新组织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难吸引到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从而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创新管理模式陈旧,因此技术创新成功率较低。
  (2)缺乏信息和创新技术源。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信息和技术源的弱点。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除高科技企业)都依附于大型企业,为大型企业配套服务,因此在技术发展和产品发展方面更多地表现为被动适应,再加上缺乏创新人才和资金,使中小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薄弱,因此很难吸引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其进行"产学研"合作,导致中小企业缺乏稳定的技术源。
  (3)缺乏有效的创新政策支持。目前,国家对大型企业制定和颁布了有关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如"产学研"工程、技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等;而中小企业却缺乏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这样,中小企业处于一个不公平的创新政策环境之中,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然受到阻碍。
  (4)企业自身素质和经济实力影响了技术创新。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国有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状态;在非国有的中小企业中,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以及层次上与大型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很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5)知识产权保护较难。相对于大企业,我国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申请专利、防止技术秘密泄露所需要的高额成本;此外,中小企业也难以承担知识产权纠纷所需的巨额诉讼费用。
  (6)创新风险大。虽然中小企业创新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高于大企业,但往往风险也大一些。其原因是中小企业很难同时从多种途径进行创新产品族的研究,以相互补充、降低风险;它们也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地推向市场,获得投资回报;而且中小企业还常常承担着大企业能够规避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因此,根据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将模仿创新作为中小企业的现实创新模式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适合现状
  模仿创新更适合中小企业现状。从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强盛,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最终有赖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此,技术自主创新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努力方向。但是由于技术自主创新高投资、高风险的特性及我国技术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国企业现阶段不可能普遍实行技术自主创新战略,国家只能优先选择关系国计民生、辐射面广和连锁性强的重大高新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以此来带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整个行业的发展。
  面广量大、不具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现阶段应该以模仿创新为主,踏踏实实地进行技术积累,进行消化吸收,在干中学,逐步培育出一支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同时,由于国家正进入一个新的技术时代,传统产业的萎缩使大企业面临重重困难,而高新技术带动新产业发展,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尝试阶段,在技术的扩散,以及技术模仿创新产品、工艺和方法的应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大量事实证明:技术模仿创新是中小企业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现实途径,是最终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必经阶段。历史上,美国工业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对欧洲国家先进技术的模仿创新;日本战后经济振兴的奇迹正是得益于对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工业技术的模仿创新;韩国也是通过模仿创新,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中小企业可选择的模仿创新方式
  内部开发型
  内部开发是指没有其他企业的参与和介入,仅依靠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模仿创新项目的开发。这种模仿创新方式不仅可以防止技术专长的泄露,也可以杜绝合作伙伴有意的机会主义行为。更重要的是,技术开发通常都伴随着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开发工作效率和自身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这种模仿创新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要求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和足够的资金,这也是多数中小企业所缺乏的条件。
  联合开发型
  联合开发是指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创新和发展。采用联合开发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模仿创新成果。
  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行业协作性模仿创新联合方式,即产业相关度较高的若干小企业组成联盟,利用本行业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二是区域联合创新方式,即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依托型方式
  所谓依托,即中小企业选择大企业配套的技术项目,作为大型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积极与大型企业保持技术协作,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尽量减少与大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大企业以求得自身生存。由于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庞大、市场销售稳定,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稳定的市场,因而减少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中小企业通过为大企业配套生产,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信息等诸多方面会得到大企业的支持,技术提升速度会大大加快,可以获得高水平的经营管理经验尤其是创新能力。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中小企业缩短研究开发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约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
  开放型方式
  所谓开放,指的是中小企业自身模仿创新的能力很低,不能做到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最后依托社会力量来实现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发,企业所需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管理等等,都可靠社会力量来提供。中小企业依据自身某一项或几项特长,如有资金、有设备、有市场、有组织协调能力等,处于模仿创新的主体地位,吸引社会开发力量向企业聚集。
  这种方式要求企业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宽容性,因为企业不可能独占技术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成果会由多位开发者共享,但是对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小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合适的选择。这种选择的主要方式是企业与地方科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之间的合作。地方科委、高校与科研院所是我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带,聚集着各研究领域的人才。
  由于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无法推动模仿创新活动或难以提高模仿创新的层次水平,只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实行技术和资源的互补,才能达到缩短模仿创新周期,提高模仿创新质量,降低创新风险,实现成果共享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据美国小企业管理署的资料,在没有大学参与的 R&D活动中,大小企业的回报率都为14%,而在有大学参与的R&D中,大企业的支出回报率为30%,中小企业为44%。
  虚拟R&D机构
  随着社会由工业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社会,企业R&D活动创新的来源无处不在。中小企业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密切的关系,把它们作为企业的R&D机构,但在行政上不存在隶属关系,即作为企业的虚拟的R&D机构。虚拟R&D机构的虚拟性不在于职能上,而在于组织方式和体制上。对于虚拟R&D机构技术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一种投入要素,折价入股,也可以采用技术买断方式,一次性收购,这种方式对缺乏技术力量的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是极大的补充和加强。
  以上这些模仿创新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对于具体的中小企业模仿创新行为而言,其状况是复杂的,中小企业可根据企业的情况选择单一的模仿创新方式,也可以综合地选择模仿创新方式。
网站目录投稿:柔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