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为孩子选择出国吗? 亲子中心的征集:出国OR不出国,该为孩子选择出国吗? 多年前,我选择了孤身赴美留学,学成后找到工作就在美国定居下来. 所以我不是为了孩子出的国,我是为了我自己才出的国.从孩子出生到慢慢长大的这七年里,我开始了解在美国与孩子相关的方方面面,教育,保健,安全法规等等,也越来越感觉孩子能在国外成长,是我无心插柳的收获.但如果我的孩子出生在国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会不会为了孩子选择出国? 我想那一定是要经过反反复复挣扎,思考,权衡才能得出的答案.不是简简单单的会或者不会.如今我身在海外,就用另外的视角来分析以下出国还是不出国这个问题. (最近一次的童子军活动) 为什么要出国? 美国素有"儿童的天堂"之称.其实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西方国家,为孩子提供的生长环境都十分良好. 和国内相比,这边的空气质量好的不是一点半点,我在本应秋高气爽的秋日回北京探亲,但每天看到的都是灰蒙蒙的天. 蓝天白云本来是大自然赐与人类最普通的景色,近些年来居然变得可遇而不可求.还有食物,大家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同时,估计很多人也看到网上流传的另外一个版本,列举了一例例令人深忧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了钱没了良心,导致那么多无辜的孩子深受其害.光这两点就已经让很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出国有个不同的生存环境了. 但其实国外让我感觉最适合孩子成长的是它对儿童的人文关爱.每到周末节日,这里大大小小的社区儿童活动,家庭活动,体育活动一个接一个,应接不暇. 每个社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儿童游乐设施,图书馆里都单独为孩子开辟一个儿童区.住宅区一般都会有配套的游泳池,网球场.孩子在家庭学校都被视为独立的个体,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本应该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育体制下得到呵护和保护. 这样的大环境的确吸引着很多的父母孩子,就有了一拨又一拨的移民潮. 国外的教育 除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外,很多父母不喜欢国内的应试教育,更向往国外的多元化教育.其实东西方的教育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国内的教育讲究建立扎实的基础,这一点恰恰是西方教育的薄弱环节.多多的小学一年级从10以内的数字开始学起,但进度却很快,半个学年后就开始学分数,但都是蜻蜓点水.好在现在西方的教育也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多多的学校发下给家长的信,说数学也如乐器,体育一样,要勤练习,所以特意给了一个练习数学的游戏软件,从加减乘除,到时间钱币测量,不同年级有相应程度的练习,但软件设计得跟游戏一样,所以小孩子不觉得是枯燥的练习,还很喜欢做,寓教于乐大概就是西方教育的长处了. 美国的教育也非传说中那么轻松,小学低年级的确是轻松,书包里天天就几张纸,作业少点可怜.每天基本就是规定时间的阅读而已.但到了美国的高中,那真是非常辛苦,不比我们以前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轻松,反而更累.想要申请一个好大学,除了平日学科的成绩(GPA),还要出色的SAT成绩.但分数只是一方面,美国的高中生还要找各种机会做义工,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向大学显示自己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加州,亚裔人口比例比较多的地方,竞争也很激烈.身边太多优秀的孩子,都是琴棋书画体育无所不通,无论家长和孩子也同样背负着很大的压力.早在幼儿园,孩子也都开始跳舞,弹琴,画画,游泳,学公文(KUMON)了. 出国失去的是什么? 失去的是与亲人常相守的机会.对孩子来说最大的失去就是与祖父母的天伦之乐.我就特别羡慕我的越南同事,虽然当年九死一生以难民的身份逃到美国,但一大家子人全都来了.每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都是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其乐融融.不象我们,就只有一家三口住在异乡.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再是我们这些飘在海外的人心中最大的感伤了.所以为了孩子出国,相应的就远离了父母亲朋,中国的古训:"父母在,不远游".选了一种方式,就割舍了另外一种生活,所以出国不出国是个很难的决定. 不出国怎么为孩子制造小环境? 大部分人没有条件,或者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还是会呆在国内的.我在博客上认识几个国内的博友,都是竭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最适合孩子的小环境.虽然大环境无法改变,但孩子的家庭教育小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看过孙瑞雪介绍过她的蒙式幼儿园,觉得她真正领悟到蒙式教育的精髓,孩子在那样的幼儿园长大我觉得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环境。也看过尹建莉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感觉她是个非常有智慧的妈妈,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要比出国更受益。 现在即使不出国,很多家庭都可以带孩子出国旅游了,我觉得带着孩子周游世界感受不同的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经济好的家庭还可以暑假其间把孩子送到美国的夏令营。我想说,即使不选择出国,有心的家长也能让孩子感受多元文化,学习不同的语言,学习西方教育的长处(比如从零岁就开始的亲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