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职学生发展动力的源泉。"孝悌"是仁爱之本,为人之本,本立而道生。父母之爱、师长之爱是前进的动力,同学之间互敬互爱、和谐相处是进步的重要助推。本文就如何帮助中职学生读懂《论语》,学习《论语》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职生 孝悌 为人之本 本立而道生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职学生发展动力的不竭源泉。《论语》重在解决人生的一些大问题。《论语》的开篇,即学而篇第一则告诉我们治学的三种境界,接下来的第二则告诉我们为人之本。 先来看《论语》学而篇第二则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要理解这一段文字,必须先弄清楚如下几个词。 "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子"字,本意是用一个小孩即"子"在老人手下搀扶着老年人走路的形状,来表示"孝"的原意。是尽心奉养、尊敬和孝顺父母。 "弟"就是"悌",在古汉语中属于通假字,本意是弟弟敬爱兄长,后来泛指兄弟姐妹之间互敬互爱。 "鲜"读第三声,是"少"的意思。 "未之有也"是"未有",就是没有的意思。 "本"是指事字,"木"字下面加上一横,是树根之所在,本义是草木的根,也指事物的根本、基础。 "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概念,含义丰富、复杂,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解释。它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本体,运行的规律、原理等,也指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途径等。"本立而道生"的意思就是"根本的原理建立了,基础的工作做好了,那么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就都有了"。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亲互爱,孔子明确地说:仁者,爱人。儒家主张要用"仁"来处理社会关系,人和人之间应当互助友善。 "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论语》中涉及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其字,称"子"的不多见。曾参是因编撰《论语》的缘故被称为"曾子",有若被称为"子",他一定很受孔门弟子的尊重。 这几个词弄明白之后,《论语》学而篇第二则的意思就很清楚了。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但是喜欢抵触、冒犯上级、长辈,是很少见的;不喜欢抵触、冒犯上级、长辈,而喜欢捣乱、造反,从来就没有过。做君子的就是要弄清楚做人的根本是什么、基础是什么。根本和基础的事情做好了,那么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等也就都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或做人的根本、基础吧!" 为人孝顺又尊敬兄长,很少会喜欢冒犯、忤逆上级,也不会喜欢作乱、造反,这一论断是基于对社会的观察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五种,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君臣之间要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属于骨肉至亲,理当孝;兄弟之间是手足之情,一定要悌;夫妻之间需要挚爱而有内外之别,必须忍;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务必善。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基本道理和准则。最基本、最根本的人伦关系是家庭内部关系,由于古代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古代社会最根本、最基础的人伦关系就是父子、兄弟关系。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存在"君臣关系",所以孝悌是古代社会最受重视的人伦关系。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比古代要复杂得多,但是最基础的还是这五种关系。家庭关系依然是社会基础,"孝悌"依然是根本。 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是繁衍和生存的意义。人类的繁衍和生存,不能只是动物性的,必须走向文明。试想,如果人类不能正确处理五种人伦关系,连"孝悌"都做不到的话,那么人类的繁衍和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孝",有"百善孝为先"之说,"以孝治天下"是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治国纲领。目前,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中,"孝悌"仍将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孝悌"是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础。 怎样做才能算是"孝"呢?《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第7则和第8则,关于"孝"的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孝",原文如下。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翻译为现代白话文,是这样的: 子游(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如今所说的孝,就是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至于狗和马等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是从内心尊敬、孝顺父母的话,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等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在侍奉父母时有愉悦的容色,是一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去效劳,有酒有菜等好吃好喝的,给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做难道竟可以认为是孝吗?"这段文字中,"弟子"和"先生"是指年幼者和年长者。"食"指食物。"馔"食吃喝的意思。"曾"是副词,竟的意思。 这两则关于"孝"的论述,见解非常深刻,明确地告诉我们,能养活父母,给吃给喝,不让父母操劳,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尊敬,侍奉父母的和颜悦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讲"孝",不仅指对自己父母的孝,已经扩大到了对长辈、师长的孝,也指对祖国和民族的孝。现在我们讲的"弟"即"悌",不仅指弟对兄的尊敬,也扩大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敬互爱,进而扩大到同辈、同志之间的互相关爱,和睦相处。 "孝悌",在人伦关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孔子认为是"仁爱"的根本,即做人的根本。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怎么可能善待配偶,对朋友、同志以诚相待呢?又怎么可能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呢? 所以,不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也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孝悌"都是做人的"根本"。 人生之"本"弄清楚了,下面再来谈一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在古代社会一般是指道德品行、学问修养兼好之人。作为"君子"必须致力于建立根本性的、基础性的东西,那就是"孝悌"。根本的东西建立好了,那些外在的原则、方式、方法、技巧性的东西自然会有的,或者说很容易建立起来。有句成语说得好,"根深叶茂",根部得不到深厚的培育,枝叶何以繁茂?还有一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诗书"文化底蕴,何以有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呢?这些都说明了"本"和"道"的关系。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刻苦学习、锻炼技能固然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能忘记:父母之爱、师长之爱、祖国之爱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同学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是我们进步的重要助推。 "孝悌"是仁爱之本,为人之本,也是我们中职生职场发展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