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思维的陷阱——《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4000字: 早些年我们还在为"女版乔布斯"的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 的传奇创业经历感动不已:19 岁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创办血液检测公司,也就是后来的 Theranos,声称一滴血可以做 240 种检测,而且价格只是传统检测的一个零头。2015 年,Theranos 公司估值 90 亿美元,《福布斯》将霍尔姆斯评选为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女性亿万富翁。她还被《时代杂志》提名为"2015 年前 100 名最有影响力人物"。 "一滴血改变一切" 听起来好到不能再好,董事会成员包括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George Shultz)和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前议员比尔·福里斯特(Bill Frist)、现任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James Mattis)和前参议员山姆·纳恩(Sam Nunn)。吸引了包括传媒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美国教育部长贝琪-德沃斯(Betsy DeVos)、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家族的继承人......的投资,超市巨头 Safeway 和连锁药店 Walgreens 成为其合作伙伴。 然而 Theranos 仪器只能提供 15 种检测,其余大多数使用的是西门子的设备。而且结果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即使是相同的血样进行多次检测,结果差异也会很大。为了减小这种差异性,公司采取的办法居然是删除偏差较大的数值。所谓"颠覆性"的科技可能只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霍尔姆斯不仅用谎言粉饰所谓的创新仪器、与制药行业签订的合同及试验验证等内容,还向美国联邦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美国的血液检测监管机构、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做了虚假陈述。 2016 年,Theranos 的实验室被关停。因错误的结果而受到伤害的人不计其数:一些人受到了严重疾病的误诊,经历了不必要的手术,以致于情绪崩溃。 霍尔姆斯本人将面临多项指控,甚至还可能陷入牢狱之灾。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切? 由此引出《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的最后部分《如何确定你能正直一生,远离犯罪》。 边际思维的陷阱 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又译网飞)随着《纸牌屋》的热播而被国内网民熟知。这家企业创立于 1997 年,最初是一家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 而在此之前和之后一段时间内,百视达公司一直控制着美国电影出租行业,门店遍布全美各地。百视达的营利模式是当顾客从门店借走 DVD 后,开始计费直至归还为止。由于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在存货中,只有当顾客尽早归还碟片,才能租给更多的顾客,从中获取利润。为了让顾客尽快归还租赁碟片,百视达规定,没有按时归还 DVD 的顾客需要按天支付额外费用。顾客们常因疏忽大意,忘记准时归还租赁碟片,为此百视达公司不断增加延期费用,据估计,百视达公司 70% 的利润都来自延期的费用。 而后来出现的奈飞公司,则采取另一种模式。顾客无需到店挑选 DVD,而是在网上预定,以月租方式付费。如果顾客没有观看他们预定的电影,奈飞公司就无需支付返程邮费,也不需要寄出客户已经预定的下一批次 DVD 电影了,奈飞就能从中挣钱。 2002 年,奈飞公司逐渐展现出潜力,取得 1.5 亿美元的收入以及 36% 的利润率。这让百视达公司的投资者开始感到紧张。 百视达公司将奈飞的财务数据和自己的进行对比后,管理层认为不必为此担心,因为相比百视达,奈飞的利润要小得多,主打市场是小众的网络客户,如果他们对奈飞采取压制行动,就会分流百视达公司营利最好的商店销售量。 截至 2017 年第四季度末,奈飞全球订户总数达到了 1.1758 亿人;而百视达已于 2010 年宣布破产。 百视达所奉行的是财务和经济学公认边际收益原则:在评估多种可选择的投资时,不应该考虑已经发生了的成本即沉没成本(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和固定成本,而应该考虑新发生的成本和收入 -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基础上做决定。 然而,这是一种危险的思维方式。因为该理论成立需要满足的假设条件是:未来的情况和过去完全相同,而事实是,这个假设不可能成立。 有着百年历史的通用电气(GE)公司,曾经一度是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却在最近被踢出道琼斯工业指数。至此,诞生于 1896 年的道琼斯指数的初始成份股全军覆没!GE 被踢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充满了必然性,不能说它不够优秀,而是它没能跟上时代的速度。 再来看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2007 年市值第一的埃克森美孚在 2017 年差一点跌出了前十,成为上榜的唯一一家能源公司,科技公司占了十强中七席,排名前五的无一例外都是科技公司。 传统的思维方式聚焦于过去,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则应聚焦于未来。 传统思维方式使百视达公司只能看到自己现存商业模式的优势,而不去开辟新的市场和业务模式,更何况,这种模式的赢利能力更低。 对于一些规模庞大的企业,做投资决策的时候,需要面临两种选择: 第一种是建立全新的品牌和团队,这就需要考虑它的完全成本; 另一种是使用现有的资源,这样只需要花费边际成本,获得边际收入。 当企业面临一项针对未来革新的投资时,会反复研究数字,并从现有的业务出发,决定如何进行投资。从这些数字出发,一旦发现投资的边际收入没有边际成本多,很可能决定放弃投资。但这种思维方式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即边际思维的陷阱。 大企业虽然拥有大量资金,却认为改变的代价昂贵,而倾向使用已有的资源,然而结果却是付出了比完全成本更高的代价,因此失去了竞争力。 刚成立的新企业则情况不同,他们不需要考虑边际成本,因此他们虽然只有少量资金却能勇往直前。 完全成本理论应用于职业生涯中 我在阅读这一章节的时候,不断联想到当我们在做职业决策时,似乎也经常受到边际成本和完全成本思维的影响。 刚毕业的职场新人选择职业的时候总是优先考虑专业是否对口,而不是自己喜欢或者愿意尝试的工作。为了找到与自己过去所学专业最大程度契合的工作,限制了自己的职业选择。(等到他们工作了后会发现,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常常不是一回事。)如果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一直遵循边际思维的原则(只考虑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之后的职业发展之路会越走越窄,即使陷入困境,他们也会自我安慰,除了做现在的工作,我还能做什么呢? 我的一位朋友之前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每次一提到工作,她都免不了要抱怨一番。有一次她提到,公司让她转岗去另一个职位。而转岗的职位,未来机会更多,市场前景也更好。我说,你应该感到开心才是啊!她还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咳,我已经在原来的岗位上呆了五年了呀,现在岂不是又要从头开始了嘛! 受边际成本困扰最大的是职业转型期。一边是丰富的职业经历,一边是想要开启的新职业,过往职业经验越丰富、成就越高、相关工作年限越久,边际成本和完全成本的落差也越大。一些人经历了深思熟虑,计算得失之后,最终决定,算了,还是维持现状吧。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特逗。一位一心向往大公司的姑娘因为不满公司平台小,职业发展机会少,毅然提出辞职,打算考 CPA。她把每天的学习进度,如何学习,更新在网上,网友们纷纷打气鼓励。开始还每天更新,到后来几天更新,再后来不再更新,.......,发帖人最后一次更新的内容是:CPA 实在太难学了,我决定放弃。还是回去工作吧,反正忍一忍就过去了。接着把整个帖子全删了。 就像亨利·福特所说的那样,"如果你需要一台机器,但是你不愿意购买它,那么最终你会发现,你付了足以购买它的钱却没有拥有它。"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人放弃了原来光鲜的职业抬头、大公司工作的平台、不错的职业前景,以及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人际关系,以周围人无法理解的方式,从一个全新的起点出发,探索着自己也未知的未来。 因为输的起,所以不惧从头开始。我在《人生设计 - 重新定义自我、工作和生活》一文中列举了几位身边的职场英雄,此处不再赘述。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在做职业转换时,应避免陷入边际思维的陷阱,虽然我们可以计算出投资未来的直接成本,却很难推算出不投资的代价。 铤而走险的一小步 边际成本的理论同样也应用在选择一种正确或者错误的行为上。 某件事"只做一次"的边际成本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的完全成本可能要高出许多。 26 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他以银行的名义认购了总价 70 亿美元的日本股票指数期货,并以买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货市场买进了价值 200 亿美元的短期利率债券,为此累积了 13 亿美元的债务,致使拥有 233 年历史的巴林商业银行破产倒闭。 这一切始于一个相对来说非常小的错误。但里森不愿去承认这个错误,相反,利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错误账户去掩盖错误。"仅此一次"的边际思维,让他在欺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为了掩盖亏损,他不惜伪造文件,误导审计师编造虚假报表。 在跨出最初的一小步时,里森几乎不可能想到后果,然而这正是边际思维的危险之处。然而当他踏出第一步时,就已经无法停下来了。下一步也是一小步,既然已经走了前面一步,为什么不走这一步呢?最后错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至完全失控。 "我想要的是成功" ,里森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动机并不是累积财富,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成功延续。当他的第一次失误威胁到他到抱负时,他就走上了通往监狱之路。 许多人曾这样说服自己:我们可以违反自己的规则一次,下不为例。就这样,我们为这些小选择做了辩护。所有这些事情在第一次发生时,都不会被认为是改变人生的决定。但每个这样的决定都可能越滚越大,最终使得你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