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江西重阳节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代以"九"为"阳",因而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称"九九重阳"。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但其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其后至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重阳节日的起源,人们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与古人秋收后祭祀火神和天帝神灵有关。人们在这天有"登高"、"赏菊"、"吃重阳糕"、"饮菊酒"等风俗。
  在江西,相传这天是九皇菩萨的生日,故又名"九皇节",民间有吃九皇斋的习俗,每家做米糕、糖糕、咸糕祝贺,称为"重阳糕",以及酿米酒,称为"重阳酒"。在赣州一带地区,家家户户炸食薯包、芋包和推浆米果之类的传统食品,尤其流行吃米酒泡薯包,故又称之为"米果节"。每年九月初一前,家家户户擦洗炊具、门窗,洗晒衣被鞋袜和蚊帐等,人人洗澡换衣,迎接九皇爷,有些地方甚至会举行醮事,虔诚拜祭,祈愿家人平安,称为"醮重阳"。一些地方民间也有当日吃糟习惯,认为最能活血化瘀,舒筋和骨。
  由于时值秋高气爽之时,古时人们(主要是士人)都喜欢在这天登高远眺,认为可以避邪,俗称"重九登高",所以重阳又称"登高节"。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江西各地都较为盛行,人们以文会友,登高聚宴。如古代南昌市城北的德胜门外,即今赣江南岸的八一桥至下沙窝一带,有连亘高耸的沙峰,叫龙沙,有自晋、南朝以来,便是登高望远的胜地。每到九九重阳之日,当地民众纷纷前来龙沙登高,放目赣江,遥眺西山,领略爽秋之情。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文说:"北有龙沙,堆阜逶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之处。"唐代诗人孟浩然《九日龙沙作》诗云:"龙沙豫章北,九月桂帆过;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客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歌竟乘舟去,滔滔任夕波。"明人王士性也有记载:"龙沙在豫章城北,江水之滨,白沙涌起,堆阜高峻,其形如龙,俗为重九登高处。"另外,人们于当日还常会或攀梅岭,或登滕王阁。
  在萍乡一带,过去人们在重阳节当天会备办酒肴,合家聚饮;县城民众有往城南宝塔岭登高活动,并有"掷柑"习俗,在岭下购买柑橘再从岭顶向岭下抛掷柑橘,许多贫民尤其是小孩争往拾之,人们传说抛中拾柑者,则晦运可转移至被中者,因此抛掷柑者故意朝拾取人群身上扔,往往导致受伤甚至殒命事故发生。
  萍俗是日阖境人家,咸备办酒肴,恣意饮嚼。膳后至南门外宝塔岭登高。此岭下系一长岬,高约二十余丈。下面植柑成林,登高者咸购柑,自山向岬中掷下。一般贫家小儿争来拾取,因之或起哄斗。掷柑者故意对拾者掷下,借以取乐。而此等贫儿贪此小利,冒死争夺。山下柑如雨下,击其首面,不知痛楚。往者曾有一儿为柑击中眼球,眇其一目;又闻有被柑击中要害,因之殒命者。夫亦大有怜矣!然则掷柑者花费金钱,为此无益之举,果何用意耶?盖俗传人有晦运,逢重阳掷柑,若掷中拾柑之人,晦运即可移至彼身。
  除了做重阳糕、登高活动外,在乐平县,当地人们当天还会到祖坟上烧纸钱,谓之给先祖"送寒衣",类似于七月半习俗;在南城、黎川、南丰等县,自中秋节以来至重阳节期间,人们夜间有放风筝的习俗;在于都县,人们祭祀七姑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敬九皇爷的习俗已废,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政府事业单位多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单位慰问离退休老人蔚然成风。农村则给老人送礼物,祝老人健康长寿。老年体育协会组织离、退休老人举行登山竞赛等各种老年文体活动。不少学校在这一天也会组织学生登高和野炊,走向自然,丰富生活。2006年5月,重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与王勃《滕王阁序》的传说
  江西地区关于重阳节的一些故事传说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王勃在重阳节赶到南昌滕王阁并写出千古绝唱的《滕王阁序》了。
  南昌城内位处赣江岸边的滕王阁,历经1300多年,经久不衰,闻名遐迩。而滕王阁之所以盛名不绝,却又是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文以阁名,阁以文传"。《滕王阁序》是王勃于公元675年前往交趾(今越南境内)探视遭贬的父亲途经南昌时所作。当王勃于九月初九日重阳节这天途经南昌时,正遇上都督在滕王阁上大宴地方文人名士,筵中都督让众人围绕盛会行文赋诗,由于都督本意是想让其女婿扬名,因而大家都借故推辞不写,而王勃却慨然应允,而写下了千古传唱的《滕王阁序》,《新唐书》中曾有记载: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诗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对于此次情形当地民众中则有更为丰富的传说。民间流传当年王勃途经马当(今彭泽境内)时,遇狂风暴雨,滞留于此。就在王勃被困马当束手无策之时,有一道人告诉他,九月九日,洪州都督阎伯屿将在新修的滕王阁中大宴宾客,让他务必参加,并说保证能让他名垂千古。可是此地离洪州还有七百多里,哪能赶得上呢?正在王勃无可奈何之际,只见船借风速,风助船行,须臾之间已到南昌。但道人却不知去向。原来这位道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原水神!水神以佛法相助,日行七百里,让王勃顺利抵达南昌,如期参加滕王阁盛会。
  宴会上达官显贵济济一堂,文人墨客灿若群星,真可谓"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酒兴正酣,阎伯屿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记欢宴之盛况,其实他是想借此机会让其女婿孟学士扬名,孟学士也早已将诗文准备好了,只等当场吟诵。所以,文人们一一谦让,而王勃却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满座愕然。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阎公和宾客们见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王勃小憩片刻,便文采飞扬,一挥而就。当小吏报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阎都督不以为然。再报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时,阎都督沉吟不语。当报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拍手称赞"天才之笔"!就在众宾客齐声喝彩之际,孟学士妒火中烧,冷冷地指着王勃说:"你的这篇文章古已有之,我早就看过,倘若不信,我可当场背诵。"说着他当着众宾客一字不差地将此文背了一遍,顿时,人群中一片哗然,席间气氛骤然紧张,王勃也为其惊人的记忆力而暗暗佩服。就在大家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王勃的同时,王勃冷静地问孟学士:"这篇文章完了吗?"孟学士得意地回答:"完了!"王勃则告诉他说:"这篇文章没完,后面还有一首诗!"说着挥毫泼墨,在文章的末尾赋诗一首(即《滕王阁诗》),为了留下悬念,故意把最后一句"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空"字落下没写,然后离开了宴席,踏上了省亲探父的路程。这时,阎都督已经明白报个中原委,当他发现诗中落下一字时,王勃已经远走高飞了!此时的阎都督开始掂出这篇文章的分量,他马上吩咐随从,带上千金,去追赶王勃索要空字。随从几经周折,追上王勃后,说明来意,恳请王勃把字补上,否则难向阎都督交代,在随从的再三请求下,王勃让他闭上眼睛,在其掌心画了几下,叫他攥紧拳头,并交代说,非阎都督任何人不让看。当随从回到阎府,当着阎都督打开拳头时,手心什么字也没有,阎都督正要发作,突然转忧为喜,拍着脑门连连叫绝:"妙!妙!妙!"从此以后,王勃因滕王阁而名垂千古,滕王阁因王勃而美名远扬!
网站目录投稿: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