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准备从新三板转板A股,计划募集资金3.8亿元,一边却分红6030万元,还计划将金额不超过15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既然"不差钱",新农股份冲刺IPO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新农股份是一家以化学农药原药、制剂及精细化工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目前在新三板挂牌,准备转板A股。资料显示,新农股份于2017年6月30日在证监会网站披露招股说明书,公司拟在深交所公开發行不超过3000万股,募集资金3.8亿元,主要用于年产1000吨吡唑醚菌酯及副产430吨氯化钠项目、年产6600吨环保型水基化制剂生产线及配套物流项目等项目。 分析人士称,一般来说,企业进军A股主要因素是自身发展出现资金瓶颈,需要通过金融市场寻求资金支持,所以企业想上市或多或少是因为缺少资金。而新农股份也是这种情况,其招股书披露了此次融资的必要性,即公司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和生产能力,以实现新的盈利增长点。不言而喻,新农股份也是"差钱",需要A股的支持。 但在2018年3月6日,新农股份却发布公告称,将金额不超过15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资金来源明确标明为公司自由资金,其目的是为了防范汇率波动风险。那么问题来了,新农股份一方面排队A股,需要募集资金补充自身,突破发展瓶颈,另一方面却利用自有资金开展金融理财,是企业真"不差钱",还是另有原因? 更令人觉得诧异的是,新农股份3月6日晚间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2017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以总股本9000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6.70元(含税),共计分配现金股利6030万元。公司2017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01.7万元,报告期末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1.627亿元。 目前,类似新农股份的企业一边在A股融资,一边理财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在已上市公司中表现突出。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指出,在当前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并存的宏观背景下,实体经营的收益率整体下降,有些公司资金富余,却找不到发展方向,只能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来抵充通胀风险,具体如何让金融市场真正为有需求的优质企业服务,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作为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新农股份在挂牌后的两个定期报告出现反复更正的情况,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几任财务总监先后选择离职,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值得商榷。 2017年6月30日,新农股份再度更正了2015年年度报告和2016年年度报告。上述两个年度报告在经过2016年4月19日和2017年6月1日的首度更正之后,再度更正。以2015年年报为例,本次年报更正一次性修订了诸如前五大客户销售总金额及占年度销售额的比例、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总金额及占年度销售额的比例和前五大客户营业收入情况明细等共计多达22个主要财会项目的财务数据,几乎把2015年度的财务报表重新改写了一遍。 除了财报频繁变动之外,新农股份的财务总监也是频频更换。据招股说明书披露,2014年8月,财务总监曾祖雷辞职;2015年3月,冯炯为公司财务总监,中间缺少财务总监达7个月之久;2016年6月7日,冯烔提交辞职申请,现任财务总监张长胜是2016年6月16日任命的。财务总监作为公司的重要高级管理人员,频繁变动,对于企业本身影响很大,一方面影响企业整体的财务规划,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陷。 分析人士称,新农股份频繁更改年报,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在新三板的信息披露工作不严谨,企业内控或存有严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