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名《名物小识》,记叙自然科学为主的杂著。明末清初方以智撰。十二卷。初成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后方以智流离岭南时又作了修改。(撰者事迹参见"《东西均》"条) 《物理小识》全书十二卷,以科学知识的记录形式出现。卷首为总论,然后是正文。正文分为天类、地类、历类、风雷雨旸类、占候类、人身类、医药类、饮食类、衣服类、金石类、器用类、草木类、鸟兽类、鬼神方术类和异事类十五类,记录了包括天文、历算、物理、矿物、生物和医药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近一千条。 在天文学方面,方以智继承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秀成果,并吸取了当时西方传入的先进知识,阐述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他反对历来所谓"天圆地方"、"地浮水上"的错误说法,明确主张"地圆"、"在天之中",并用东西经度的不同造成时间的差异来说明。他赞同地动说,用"人在舟坐,舟行而人不觉"来说明"地恒动不止"。他还用月掩日、地球隔日正确解释了日食和月食,肯定了西学的银河由小星构成等理论。他提出了"光肥影瘦"的理论,认为人目所见的太阳圆面比实际的发光体大,依据这个理论,方以智进一步指出西学中关于日地距离计算的错误。此外方以智还试图根据天象观测、生活经验以及民间谚谣等来进行天气预报的工作,并搜集了大量资料。《物理小识》中对于黄道、赤道、经度、纬度、岁差、节气、星图等都作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对古今历法的优劣得失也有一些比较中肯的评价。 在地学方面,《物理小识》有许多创见,其中最主要的是"地中火气"说。方以智认为地球内部是一团硕大的运行不已的火气,地壳的形成、地貌的变迁以及地震的发生等等都是这一地中火气运行的结果。他认为地壳是由地球在冷却散热中形成的;由于"火气腾涌"地貌随时在发生着坟起和生剥的变化;并用地下岩浆运动来解释地震的原因,这是对古代阴阳二气说和流波相薄说等地震成因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此外,《物理小识》还对水文、土壤、矿物等地理地质现象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如关于矿物,该书汇集了历史上的各种找矿方法(取宝法),其中有些方法,如观察植物异象、品尝矿脉渗液、利用磁性探矿等方法,直到现在仍有应用的价值。 在物理学方面,《物理小识》对于力学、光学、声学、磁学、热学以及机械学有许多独到的阐述。在力学上,他详细记录了利用比重的差异,从混合矿石中分出各种金属的方法;记录了以莲花、鸡蛋、桃仁、饭豆试验盐卤浓度的方法;他还研究了表面张力现象。他自制了能自动行走的"运机",记载了杠杆运输机与螺旋起重机以及纺车、水车、风力水车和水力鼓风机等多种机械的构造。方以智研究了光的反射、折射、光学仪器和大气光现象等一系列问题;研究了冰透镜向日取火,阳燧倒影;用带棱的宝石、三棱形的水晶把光分成五色,并把这一现象同向日喷水、日射飞泉以及虹霓等自然现象类比。他研究了声音的产生、传递、共鸣、回音和乐律等问题,并记载了当时的隔音装置。他探索了磁针指南的道理,并在沈括发现磁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国的磁偏角使磁针偏东,而西方的磁针则偏西,认识到了不同地点磁偏角的不同。他对热传导的观察也十分细致,写到"冰在暑时以厚絮裹之,虽置日不化,惟见风始化",这种方法我们仍沿用,还记载了一碗水冻成冰就溢出碗外等现象。 化学方面的知识主要集中在金石类中,书中记述了金、银、铜、铁、锡、铅、汞等金属的提取以及合金制造的各种方法,介绍了沙中淘金法,分金法、金中出银法、渡金法、罩金法、识银法、锌铜法、铜锡铸剑、化铁法、火漆铁法、藏铁不锈法等方法。 生物学的记载是草木类和鸟兽类,书中记载了各种花、草、树、木、水果、药材等生物的种植方法以及它们的用途,介绍了插花法、枯树活树法、移木转杂法、灌法、治花木虫法、留果法等种植方法,还讲了养花通理、草木通理和草木好恶等问题。鸟兽类记载了各种飞禽、走兽、 鱼虾、昆虫,介绍了制鼠法、制蚊法、除白蚁法、辨鸟兽雄雌法等日常生活经验。 《物理小识》中还记载了许多生活科学的知识,如去衣垢腻法、藏书辟蠹法、碗缸补漏法等等。在医药方面,方以智会通中西,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医疗、药物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 《物理小识》是我国十七世纪初叶一部民间百科全书,它一方面把我国古代的科学知识作了一次综合的记录,一方面吸收了当时西方的一些科学知识。虽然书中记载了一些神鬼方术、异事奇闻等无稽之谈,尽管笔记性体裁妨碍了其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但这不能掩盖它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光辉,对于我们研究明末清初我国科技发展、继承和发扬我国的科技遗产,无疑是有很大意义的。 《物理小识》初稿写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初刊,方以智流离岭南时加以修改,光绪十年(1884年)重刊。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初刻本。曾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