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十一章) 18.1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成了纣王的奴隶,比干进谏而被杀。孔子说:"殷有三位仁人。" 注释 (1)微子:名启,纣王的庶兄,其母为帝乙之妾时,生启;后立为妻,生纣。启受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故称微子。微子数谏纣王而不听,遂愤而出走。周灭殷,周公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为宋国始祖。(2)箕子:名胥余,纣王的叔父,封国于箕,故称箕子。数谏纣王而不听,遂披发佯狂,被贬为奴隶并遭囚禁。(3)比干:纣王的叔父,数谏纣王,被纣王剖心而死。 感悟 请参见《论语·宪问》14.3章感悟。 18.2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2)?" 译文 柳下惠担任法官,多次被罢官。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以正直之道来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以不正直之道来事奉君主,又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呢?" 注释 (1)士师:法官。(2)父母之邦:自己出生的国家;祖国。 感悟 请参见《论语·卫灵公》15.7章感悟。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1)。"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2)。 译文 齐景公在谈到如何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那么我做不到;就用次于季氏高于孟氏的礼遇来对待他吧。"不久又说:"我老啦,不能用他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注释 (1)以季、孟之间待之: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鲁三卿季氏为上卿,最贵;孟氏为下卿,不用事。言待之以二者之间。"(2)孔子行:《史记·孔子世家》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18.4 齐人归(1)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2)。 译文 齐国赠送了能歌善舞的女子乐队,季桓子接受了,鲁君和季桓子三日不理朝政,孔子就辞职离开了鲁国。 注释 (1)归(kuì):通"馈",赠送。(2)孔子行:《史记·孔子世家》载: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感悟 请参见《论语·子路》13.10章感悟。 18.5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2)兮凤兮!何德之衰(3)?往者不可谏(4),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5)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6),不得与之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唱道:"凤凰啊凤凰!为什么你的德行衰微了呢?过去的已经不能谏止,未来的还可以追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治理政事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跟他说话,接舆快步避开了,孔子没能跟他说话。 注释 (1)接舆:楚国的隐士,为了避世而佯狂。(2)凤:比喻孔子。(3)何德之衰:为什么德行衰微了呢?这是讥讽孔子不能隐居。(4)谏:谏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5)从政:参与政治,治理政事。(6)趋而辟之:趋:快走。辟:通"避"。 感悟 请参见《论语·微子》18.7章感悟。 18.6 长沮、桀溺(1)耦(2)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6)?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7)!"耰而不辍(8)。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9)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10)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长沮、桀溺并排耕田,孔子从他们身边经过,叫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说:"那位手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这人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了。" 子路向桀溺询问渡口。桀溺说:"您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答道:"是的。"桀溺说:"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你同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孔丘,还不如跟随躲避乱世的我们呢!"说完又不停地耕作。 子路回来向孔子回报。孔子失望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天下人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必跟你们一起来改变这世道了。" 注释 (1)长沮、桀溺:皆为隐士。(2)耦:两人并耕。朱熹《论语集注》:"耦,并耕也。"(3)津:渡口。(4)执舆:执缰绳。朱熹《论语集注》:"执舆:执辔在车也。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子代之也。"(5)滔滔:水势弥漫的样子。比喻社会动荡不安。(6)谁以易之:你同谁去改变它呢?谁以:以谁。以:与。易:改变。(7)而与其二句: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孔丘,还不如跟随躲避乱世的我们呢!而:你,指子路。辟人之士:躲避坏人的人,指孔子。辟世之士:躲避乱世的人,桀溺自谓。(8)耰(yōu)而不辍(chuò): 不停地耕作。耰: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辍:中断;停止。(9)怃(wǔ)然:怅然失望的样子。(10)斯人之徒与:与斯人之徒。与:跟随。斯人之徒:人群;天下人。 感悟 请参见《论语·微子》18.7章感悟。 18.7 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蓧(3)。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穀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4)。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却落在后面了,遇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你四肢不勤劳,五谷不区分,谁是你的老师呢?"说完把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除草。子路拱手站着。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煮饭给他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汇报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啊。"叫子路返回去拜访他。子路到了他家,老人却出门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不义的行为。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想使自己清白,却扰乱了君臣之间重要的伦理。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施行他的道义。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注释 (1)后:动词,落在后面。(2)丈人:老人。(3)蓧(diào):除草的农具。(4)植其杖而芸:把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除草。植:立;树立。《玉篇》:"植,树也。"皇侃《论语义疏》:"植,竖也。"芸:通"耘",除草。 感悟 孔子的仕宦生涯只有四年,即51~55岁(公元前501~前497年),随后就是周游列国,为宣传他的仁学和实现他的政治主张而奔走。孔子在外流亡14年,直到公元前484年才从卫国回到鲁国。此时孔子已是68岁的老人了。 孔子在外流亡期间,曾经遇到一些隐士,例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荷蒉者。这些隐士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8.13)意思是"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仕,政治黑暗就隐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7.11)意思是任用我,就出仕,以施展自己的才干;不用我,就退隐,以修身养性。"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16.11)意思是"隐居来保全自己的志向,行义来实现自己的主张"。这些隐士的行为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皆表现出不与无道之君或权贵同流合污的傲骨,表现出独善其身的高尚品德。因此,孔子对这样的隐士是钦佩的。譬如:孔子称赞品德高尚的隐士伯夷和叔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论语·微子》18.8)意思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 孔子所遇到的隐士,几乎无一例外地劝告孔子也像他们一样归隐。例如: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18.5)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接舆,楚人。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自今以来可追自止,辟乱隐居。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桀溺对仲由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18.6)意思是"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你同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孔丘,还不如跟随躲避乱世的我们呢!"这虽然是对子路说的,其实未尝不是想通过子路去转告孔子,希望孔子也能像他们一样避世。所以当子路回来向孔子回报这件事之后,孔子就知道桀溺实际上是在劝他,于是他失望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天下人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必跟你们一起来改变这世道了"。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14.39)荷蒉者从孔子击磬的硁硁声音中听出了孔子似乎在感叹没有谁了解我啊,也听出了孔子对理想的执著;他又引用《诗经》中"深则厉,浅则揭"的诗句,来以水的深浅比喻政治黑暗的程度,政治太黑暗,则听之任之;政治黑暗不深,则保持清白而不受其浸染。这实际上也是讽劝孔子避世。然而孔子认为:"这话真果决啊!如果像他这样果决忘世,就没有什么为难的事了。"孔子为什么不能像荷蒉者那样果决忘世呢?这是因为孔子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任重而道远,他的仁爱理想永远萦绕于心而不能释怀。这无疑反映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进取精神,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人文情怀。 18.8 逸民(1):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2)"。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3)"。 译文 品德高尚的隐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认为"柳下惠、少连,既降低了自己的志向,又辱没了自己的身份。然而言论符合伦理,行为经过思考,如此而已"。认为"虞仲、夷逸,隐居而放肆直言,自身清白,被废弃不用也符合权变。我却跟他们都不同,无论是隐退还是出仕,都没有什么是可行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行的"。 注释 (1)逸民:品德高尚的隐士。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颜师古《汉书·律历志》注:"逸民,谓有德而避处者。"逸:隐逸;隐遁。(2)言中(zhònɡ)伦三句: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但能言应伦理,行应思虑,如此而已。"中:符合。(3)无可无不可: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感悟 一 伯夷、叔齐 请参见《论语·季氏》16.12章感悟。 二 无可无不可 请参见《论语·里仁》4.10章感悟。 18.9 大师(1)挚适齐,亚饭(2)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3)方叔入于河,播鼗(4)武入于汉,少师(5)阳、击磬襄入于海。 译文 鲁国的太师挚逃到了齐国,亚饭乐师干逃到了楚国,三饭乐师缭逃到了蔡国,四饭乐师缺逃到了秦国,鼓手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之滨,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入居海滨。 注释 (1)大(tài)师:乐师之长。(2)亚饭:古代天子、诸侯进餐时要奏乐,所以乐官有亚饭、三饭、四饭等职位。(3)鼓:鼓手;鼓师。(4)鼗(táo):小鼓。(5)少师:副乐师。 感悟 周公制礼乐,而鲁国又是周公的封地,应该是诸侯中礼乐最盛的国家。然而春秋时期,鲁国公室逐渐衰微,大夫专权,礼崩乐坏。例如:"禘"是天子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的典礼,鲁君只是诸侯,却僭用天子的禘祭之礼(《论语·八佾》3.10)。古代舞蹈奏乐,八人一行,称一佾。八佾则八行,共64人。八佾为天子舞蹈奏乐时所用的舞乐行列。诸侯只能用六佾,卿大夫只能用四佾,士只能用二佾。在鲁昭公逃亡齐国期间,季氏主持国政,他代鲁君举行祭祀时,不在周公庙而在自己家庙里僭用天子的八佾之舞(《论语·八佾》3.1)。 到了春秋末期,鲁国竟然发生了乐师大量流失的事件:鲁国的太师挚逃到了齐国,亚饭乐师干逃到了楚国,三饭乐师缭逃到了蔡国,四饭乐师缺逃到了秦国,鼓手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之滨,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入居海滨。虽然我们不知道是因为鲁国解散了宫廷乐队,还是乐师对鲁国礼崩乐坏的现实不满而导致他们的流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鲁国礼崩乐坏的现实是导致乐师大量流亡的根本原因。 乐师的大量流亡,对于鲁国而言,终究是件令人遗憾的事;然而对于其他诸侯国而言,对于民间而言,又未必不是件好事。像楚国和秦国这样的"蛮夷"之国,也就能因此而学习到中原的礼乐文化;民间也就能因此而欣赏到宫廷的雅乐。华夏文化也就在这种"流失"于"蛮夷"与民间之中而得以广泛的传播。 18.10 周公谓鲁公(1)曰:"君子不施(2)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旧(4)无大故(5),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怠慢自己的亲族,不使大臣抱怨没受重用。老臣旧友没有严重错误就不要抛弃他。对某个人不要求全责备。" 注释 (1)鲁公:这里指周公的儿子伯禽。(2)施(chí):通"弛",怠慢。(3)以:用;任用。(4)故旧:故交;老朋友。(5)大故:严重错误。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大故,谓恶逆之事。" 感悟 请分别参见《论语·泰伯》8.2章和《论语·卫灵公》15.15章感悟。 18.11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译文 周朝有八位贤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