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许多公众对于劳动工资统计持怀疑态度,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和人们所设想的差距过大,许多人的工资都处于"被增长"状态,主要原因还在于工资统计不够科学,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劳动工资的统计一直游离于工资统计之外,没有被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 关键词:劳动工资 统计 指标 新形势下,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开展投资活动以及政府进行社会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问题 1.统计缺乏规范性,不能有效反映工资水平差异 劳动工资结构应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但是工资总额统计中却不能有效反映这种结构变化,对于工资差距无法进行有效体现。此外,我国平均工资增长明显,但是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劳动工资统计多数属于"被增长"部分。如果采用笼统模糊的"平均工资"不能反映出工资水平差异,不能为当地政府制定政策以及企业劳动力成本做出调整提供可靠信息。 2.指标体系不健全,不能有效反映市场用工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工资统计的主要指标是职工平均工资和平均劳动报酬,统计口径过窄,劳动工资统计的主要对象是劳动者的基本收入,没有将企业或雇主层面的保险、培训、教育等劳动力成本涵盖进去,进而不能准确反映市场上劳动力成本的变动情况。再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方式越来越多,比如个人开办网店等新型就业方式都没有及时地纳入劳动工资统计的指标范畴。职工工资总额指标缺乏细化,人为干预可能性极高,不能满足市场发展和企业改革的要求,尤其是现在市场情况愈发复杂,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3.调查方式不科学,统计人员工作效率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工资统计一直延续的是"逐层调研、全面统计"的方式,基层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并且费时又费力,统计报表缺乏代表性,数据资料的真正度不高,很多企业存在少报、虚报、漏报甚至不报情况,为了自身利益故意隐瞒真实数据,严重影响到报表的质量。 二、相应的对策 1.做好职能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我国应该充分激活职能部门在劳动工资统计中的作用,比如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在获取行政事业单位劳动力数据、分析劳动工资数据方面占有绝对优势,那么就可以由这些部门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劳动工资进行统计。而私营和个体可以由工商部门负责,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劳动工资的统计和调查工作,统计部门负责健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做好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对统计报表进行抽样调查,确保数据的真实全面,同时,当地政府应该建立劳动工资统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企业和群众及时查询了解。此外,我国需要进一步规范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加大对违法违规统计行为的惩处力度,做好统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业务能力,促进我国劳动工资统计效率的稳步提升。 2.改进调查方式,完善指标体系 首先,改进以往的统计方法,实现统计调查的多样化发展。我国劳动工资统计调查应该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不需要采用年报及定期报表的方式,各地根据劳动力情况灵活使用多种调查方式。如果采用年报或过于统一的报表制度,就会给统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尤其是当前私营和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需要各地统计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分、工商部门联合起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工商部门在农民工工资调查方面的优势,确保工资统计更加详细和真实。其次,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我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相对滞后,急需要建立新的指标体系来确保劳动工资统计的有效性。在指标体系中需要明确工资总额,细化工资的分类,将奖金、福利、补发工资纳入进去。最后,拓宽统计口径,做好历史数据的衔接与整理。在实现劳动工资统计多样化与灵活性前提下,还是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口径,应分别公布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及私营个体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并且重点对私营和个体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教育以及保险成本纳入进去。 3.加强质量控制,提供可靠数据 对于各阶段、各环节的统计数据质量必须严格把控,做好相关的检验和评估工作,尤其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必须进行详细的抽样评估,控制企业虚报、瞒报行为。统计部门需要健全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分析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好校对、验收、分析和评价工作。农村转移劳动力劳动工资统计还需要建立源头数据采集保障制度以及统一的统计台帐,做好原始记录的保存,对于基层数据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抽查,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孟庆荣.浅析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J].内蒙古统计,2011(3) [2]田风丹.我国劳动工资统计现实问题的探讨[J].经济师,2013(6)